首页> 中文学位 >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资源域分析
【6h】

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资源域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遗址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小黄山遗址概况

2.1.1 遗址简介

2.1.2 遗址分期与年代

2.1.3 遗址发掘意义

2.2 资源域分析方法及其研究简史

2.2.1 资源域分析方法

2.2.2 研究简史

2.2.3 石制品资源域分析的具体步骤

参考文献

第3章 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岩性鉴定与分析

3.1 岩石岩性鉴定方法简介

3.1.1 岩石手标本鉴定

3.1.2 岩石薄片鉴定

3.2 遗址出土石制品岩性鉴定

3.3 遗址所见石料的利用特点

参考文献

第4章 石磨盘模拟使用实验

4.1 实验考古学及其发展概况

4.2 模拟使用实验设计

4.3 模拟使用实验

4.4 模拟实验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的资源域分析

5.1 遗址所在地区古代自然环境的重建

5.1.1 该区域现在的自然环境概况

5.1.2 遗址所在地区的古环境复原

5.2 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的资源域分析

5.2.1 遗址所见石料来源的分析

5.2.2 对遗址石料利用合理性的解释

参考文献

第6章 讨论

6.1 与本地区不同期考古学文化石制品资源域的对比分析

6.2 与大体同期遗址石制品资源域的对比分析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的小黄山遗址,是目前曹娥江流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小黄山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全面认识人类更新世适应提供了宝贵材料。然而,酸性土壤的埋藏环境,使得有机质遗物难以保存。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包括完整石器、残石器、石料等。本文拟采用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通过对石制品石料来源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当时的人地关系。全文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小黄山遗址的基本情况,并对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及其发展简史进行阐述。
   第三章采用手标本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部的1610件石质标本进行鉴定。经鉴定,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流纹岩、砂岩、泥质板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以及玉髓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黄山先民利用的石料以火成岩为主(70.87%),沉积岩次之(15.09%),变质岩最少(5.4%),另有137件玉髓,1件叶腊石和1件萤石。
   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先民在石料选择上的特点。从石器器型与石料的对应关系来看,88.8%的石磨盘和磨石选用气孔状玄武岩,模拟使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石料用来给谷物脱粒和去壳的效果比较理想,对坚果类进行磨粉加工则耗时费工。另外,石斧、石锛、石凿等需要利用刃口的石器多为辉绿岩质和泥质板岩质,石球、石锤多用玉髓制成,表明先民对石料已有一定选择性,他们对各类石料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了石料的物理性质。
   本文第五章采用“遗址内”(on-site)资源域分析方法,通过对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岩性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小黄山遗址先民石制品的资源域。结合区域地质图和其他地质资料,我们发现遗址出土的石料在周围地层中都有分布。按照遗址资源域分析理论,离居住地越远,获取资源所需时间和能量就越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小。对小黄山文化期降水条件以及地貌特征的分析表明,当时易于形成冲沟,并发育河流,各种岩石都可以随河流被带至新嵊盆地。参照现在的河流,我们推测先民可以从遗址北面的崇仁江(距遗址320m),和东南的长乐江(距遗址1400m)中获取石料。玄武岩应当主要由崇仁江获得,而泥质板岩、花岗岩等石料只能从长乐江中获得,其它石料从崇仁江、长乐江中均可获得,这表明他们对不同石料的认识和选择性。第六章将小黄山遗址资源域分析的结果同其他遗址的情况进行比较。
   本文尝试运用遗址资源域分析理论,对小黄山先民的石料获取和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先民主要采取的是就近取材的岩矿资源获取策略,先民对环境是主动性适应,他们充分利用了河流从山区带来的岩石。先民在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岩石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表现出务实性、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等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