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振兴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研究
【6h】

乡村振兴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3.3研究文献评述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思路

1.5研究方法

1.5.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方法

1.5.2规范与实证分析方法

1.5.3逻辑演绎与归纳分析方法

1.5.4国际比较方法

1.6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中等收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

2.1.2收入不平等及收入差距的概念

2.1.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念

2.1.4乡村振兴战略概念

2.2理论基础

2.2.1收入分配理论

2.2.2制度变迁理论

2.2.3人力资本理论

2.2.4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2.2.5社会学相关理论

2.3分析框架

2.4本章小结

3 乡村振兴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状况及国际经验比较

3.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相互关系

3.1.1乡村振兴为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战略蓝图

3.1.2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3.1.3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的必要之举

3.2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状况描述

3.2.1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衡量标准

3.2.2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估算

3.2.3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分析

3.2.4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消费特征

3.2.5新时代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趋势展望

3.3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3.3.1农民家庭性收入结构优化的困难

3.3.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新型经营制度深化改革的制约性

3.3.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限制性

3.3.4农村社会体制转型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3.4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国际比较

3.4.1发达国家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概况

3.4.2发展中国家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概况

3.4.3国际经验比较及启示

3.5本章小结

4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机理分析

4.1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涵义及逻辑关联

4.1.1“四大机制”的涵义解释

4.1.2“四大机制”的逻辑关联

4.2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效应及传导分析

4.2.1动力机制效应及传导

4.2.2成长机制效应及传导

4.2.3保障机制效应及传导

4.2.4长效机制效应及传导

4.3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及理论命题

4.3.1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

4.3.2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理论命题

4.4本章小结

5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的实证分析

5.1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1.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描述性统计

5.2建立回归模型和实证分析

5.2.1计量模型的选择

5.2.2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5.2.3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5.3实证分析结果

5.4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6.2政策建议

6.2.1优化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6.2.2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与新型经营制度,确立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

6.2.3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2.4建设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解决农户增收的融资难

6.2.5推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大力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

6.2.6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农村居民生活安全网

6.2.7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现代化

6.3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新的重构和分化,原有的阶层结构不断打破,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由正三角形的“金字塔型”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过渡,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增大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发展的目标来看,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包括城市,同时也应当包括农村。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关注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培育,它直接关系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质量以及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持续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要想在这样一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三农”问题的解决必不可少。中国占人口40.42%的农民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短板所在,相比于城市,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质量层次不齐,且区域差异明显。究其根源,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城乡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不同步性,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比较还相对落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的不断解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第一离不开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第二离不开农村社会环境的治理,脱离农村产业和社会治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就如空中楼阁。农民的生存及发展依赖于农业,而农村产业基础差,二三产业配套落后,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有限,一直落后于城市,并且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的扩大尚未根本性扭转。此外,大量的农村家庭为增加收入,其精壮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出现农村社会“空心化”、“老弱化”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技能水平等原因,与城市工人相比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并且以初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为主,虽然一段时间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由于市场风险、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健康等原因会使得这种收入变得不可持续,从而导致农村许多家庭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长期以往,则使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止步不前。  直到今天,“三农”问题持续成为政府学者关注的重点,农民如何增收亦是重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提供助力。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看,这是由一揽子配套的系统工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任何阻碍乡村振兴的因素都不可忽视。同样,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亦是如此。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长期乡村战略规划》、自十九大以来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等都就农民增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其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各领域学者也相应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提出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因此,面对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条件以及国家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为什么要培育、怎么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就是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问题进行论述,着重尝试分析其内部的培育机制,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相关理论研究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教训,注重分析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存在的障碍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追根溯源得益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制度、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影响,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六章,各章节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导论。首先,从介绍研究背景开始,之后从理论和现实方面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对于国内外关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奠定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四,论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五,对于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扼要论述。  第2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对中等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差距、社会分层及流动、乡村振兴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于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在这其中,一是,对涉及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相关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提炼阐述,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和西方收入分配理论有关的内容;二是,对于在分析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扮演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加以概述;三是,对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及路径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做出概要,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的内容;四是,对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给予梳理,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等;五是,概述与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流动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的“中产阶级与中间阶级”理论以及西方学者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第三,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并进行阐述。  第3章:乡村振兴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状况及国际经验比较。本章内容是对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现状的宏微观描述,属于论文的客观情况描述部分。主要体现在:第一,阐述乡村振兴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相互关系;第二,论述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状况,即从衡量标准、规模估算、结构分析、收入和消费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乡村振兴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障碍性因素,从农村居民家庭性收入结构优化的困难、土地产权制度与新型经营制度制约矛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限制、农村社会体制转型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等四个方面阐述。最后,介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情况,并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相关经验启示。  第4章: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机制机理分析。本章是理论分析章节,基于前述章节的实况描述,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的探析。首先,论述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四大机制”的涵义和逻辑关联;其次,结合本文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分别论述动力机制、成长机制、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效应及传导;最后,论述“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以及基于“四大机制”所凝练的理论命题。  第5章: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对于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变量选择等进行解释说明;其次,着手描述性统计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最后,对于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以明确本文的理论命题是否成立。  第6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于本文所论述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观点;其次,针对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的现实障碍问题,从土地制度、产权改革、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阐述本文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基于此,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选题上的新颖,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巩固当下的农村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降低农村相对贫困。第二,本文框架分析的创新,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即动力机制、成长机制、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四个方面建立起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框架分析,不单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系统的分析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且用相应的计量工具对机制分析的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这有助于从全面、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