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对策研究——以吉、豫两省为例
【6h】

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对策研究——以吉、豫两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回顾

(二)研究意义

二、“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三化”的概念内涵

(二)“三化”同步、“三化”统筹、“三化”协调的科学内涵

三、“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四、“三化”协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三化”协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三)“三化”协调度水平的测量

(四)“三化”各组成部分间协调度的测量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近年来为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先后提出城乡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三化”理论正是对上述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对“三化”提出背景以及“三化”各个组成部分的概念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规范性定义,认为“三化”理论的提出和完善是有着浓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首先,文章比较了“三化”统筹、“三化”协调和“三化”同步三种理论的异同。认为“三化”统筹、“三化”协调、“三化”同步,三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同,无论从背景和内容上,还是从原则和基础上看,三者均同根同源,可以理解为是同义词。文章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认为“三化”协调发展应避开“拉美陷阱”,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实施。  第二,文章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个指标权重进行判定,最终建立了我国“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吉林省、河南省以及我国“三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判定,而后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三化”协调发展呈现出前快后慢的特征,其中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工业化水平显著落后于国家整体水平。  第三,文章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吉林省、河南省和我国的“三化”协调度水平进行了测量,并比较历年吉林省、河南省和国家的“三化”关联水平,得出,“三化”间确实存在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水平较高,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较低;其中,吉林省数据显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脱节较为严重。  最后,文章对我国“三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吉林省和我国实证分析结论,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统筹实施,提供了相关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