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6h】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使用单纯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与使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SD-S)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及 LST 的临床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结 LST 患者,记录并分析其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形态学分型、Pit pattern分型,组织学类型相互间关系;通过比较 ESD 与 ESD-S 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操作耗时,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对比疗效的差异。  结果:  (1)临床资料:①.性别与年龄:共纳入L S T 患者 82 例,其中ESD组其中女性23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62±10.5岁。ESD-S组共有43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1例。平均年龄61.1±10.6岁。②.病灶大小:ESD 组大小范围为:1.2cm~6.0c m。平均 2.84 ± 0.94c m。ESD-S组大小范围为:1.5c m~7.0c m,平均2.91±1.09c m。病灶直径大小,与病理组织异型性无统计学差异(P=0.929)。③.病灶部位:直肠41.4%,升结肠20.7%,横结肠13.8%,降结肠:11.5%,乙状结肠12.6%。④.形态分型:87例LST病变以LST-G(74.7%)为主,其中LST-NG-PD(3.4%)少见,与其镜下特点不显著,容易忽视漏诊有关。⑤.组织学类型:87 例 LST 病变多为管状腺瘤(42.5%),组织异型性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2.5%)多见。组织学为绒毛腺瘤的病灶,有 66.7%病灶为高级别内瘤变。对应的形态分型。LST-G 和 LST-NG 的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⑥.腺管开口:总体来看以 ⅢL(26/87)、Ⅳ型(42/87)较多,Ⅲs(8/87)与Ⅴ型(6/87)较少。其中ⅢL型中管状腺瘤占 61.5%,混合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在Ⅳ型占比较多。⑦.癌变:本组 LST 癌变率为 3.4%。其中在大体形态分型四个亚型中,假凹陷型的癌变率为:33%;癌变的病灶腺管开口都为 Ⅴ型,且对应的组织学为绒毛状腺瘤。  (2)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形态分型、Pit pattern 分型,组织分型分布均匀,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①.操作耗时: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3.110,P=0.003)。再进一步划分,当病灶直径大小<3cm时,两组分别平均耗时:63.1±18.5,39.0±12.0(t<3cm=5.20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3cm,两组操作耗时无统计学差异(t≥3cm=1.629,P>0.05)。②.两组在病灶直径<3cm时,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病灶直径≥3cm 时,完整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 组,P=0.035,而在整块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③.病灶所处的位置,对于选用ESD或者ESD-S治疗,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LST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型肿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更好发于直肠,以LST-G多见,各亚型之间临床病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LST-G以管状腺瘤为主,而LST-NG以混合腺瘤、绒毛腺瘤多见,尤其是假凹陷型,具有更高的恶变率及恶性度,且容易漏诊,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内镜治疗 LST 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ESD尽管操作风险高、时间长,但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是治疗结直肠LST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病变。对于<3cm 的 LST 病变,ESD-S 可取得与 ESD相近的疗效,操作难度降低,耗时明显减少,可作为年轻内镜医师开展镜下治疗LST病变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