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研究--以南通寺街街区为例
【6h】

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研究--以南通寺街街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导论

1.1问题提出

1.2相关概念解析

1.3文献综述

1.4研究方法

第2章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内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民俗元素组成

2.2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呈现的相关理论

2.3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2.4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呈现的经验与反思

第3章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与民俗文化概述

3.1南通民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3.2开一代风气之先:中国近代史中的南通民俗

3.3南通民俗文化特征

3.4南通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挖掘呈现评述

第4章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元素挖掘

4.1寺街街区历史沿革

4.2寺街街区建筑民俗形态

4.3寺街街区的街巷生活与民俗

4.4寺街街区民俗文化空间保护现状

第5章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民俗元素呈现

5.1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定位

5.2民俗元素的选择

5.3民俗元素呈现的原则

5.4民俗元素呈现的思路与内容

5.5民俗元素呈现的方式

5.5基于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传统居住街区的形态由居民的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与社会交往产生,其空间肌理、建筑风格、环境氛围都蕴含着原住民的实践智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承载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基层单位。传统的居住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最原生态的记忆发生之地,具有社会意识属性的、在民众日常的生产活动与生活实践中被创造、共享、传承的民俗文化依附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因此,除了在建筑中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外,街区本身也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空间场所。  江苏省南通市区老城西北片的寺街街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传统居住街区,来源于南通人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在这个空间中被生产、传播与承袭。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定位,寺街街区将实现功能转型,完成从传统居住街区向具有居住、文化、旅游、消费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过渡。由于规划中提及的“民俗文化展示与体验”定位,寺街将成为一个集中展示南通历史脉络与区域民俗的历史文化街区,因此街区内的民俗元素亟待被挖掘与系统化的呈现。  本文以寺街街区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的挖掘与呈现作出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从“传统的发明”“民俗主义”“空间文化生产”等理论角度对街区民俗元素的挖掘与呈现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不同街区的田野总结出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民俗元素挖掘与呈现的经验与反思。其次,本文简要分析了南通民俗发展历史,重点对“中国近代第一城”中“开风气之先”的南通近代民俗进行概括,从而提炼出包容会通、崇文重教、济世厚众等南通地域民俗特色,并对市内现已开发的陆洪小镇、1895文化创意街区、南通一城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呈现的民俗元素进行评析。再次,本文梳理了寺街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街区内的典型建筑及其文化特征进行了检索与归纳,并从对原住民的访谈中提炼出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民俗文化,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对街区民俗元素进行挖掘。最后,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寺街街区的实际情况与规划内容,提出了针对于寺街街区内民俗元素的原真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的呈现原则;传统建筑溯源地、历史名人活动平台、市井生活文化空间、多元宗教信仰场所、近代化记录者的呈现思路、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的呈现内容;陈列展览、舞台表演、人际互动的呈现方式等,并从空间维护、物态风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提出基于民俗元素呈现的保护与规划建议:维护空间格局与肌理、明确街区功能划分、塑造生活文化展示空间;保留修复民居建筑、创建民俗博物馆、集中规划商铺业态;保护原住民市井生活风貌、强化文化记忆连续性、发展现代创意产业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