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90年代以来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流变研究
【6h】

1990年代以来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流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青春电影的概念、特色与发展脉络

2.1 青春电影的概念、特色

2.1.1“青年”与“青年文化”

2.1.2 青春电影与青春题材电影

2.2 青春电影的发展脉络--在场的“缺席者”

2.2.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青春电影--“国防青春”

2.2.2 “十七年青春电影(1949-1966)--“革命青春”

2.2.3 “复兴时期”的青春电影(1976-1990)--“反思、伤痕青春”

2.2.4 跨世纪的青春电影(1990-)--“多元化的青春”

第3章 90年代以来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流变

3.1 1990年代:第六代导演书写的“残酷青春”

3.2 新世纪十年:新都市青春电影

3.3 2010年以后的:“怀旧青春”电影

第4章 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嬗变

4.1 第六代导演视角下的“边缘青年”形象

4.2 王朔电影中的“顽主”形象

4.3 新世纪青春电影中的“都市精英”形象

第5章 多元视野下大陆青春电影发展流变的动因

5.1 市场经济下的大陆青春电影

5.1.1 商业语境的娱乐化

5.1.2 城市:欲望消费的载体

5.2 多元文化下的大陆青春电影

5.2.1 后现代主义下的消费文化主宰

5.2.2 青年文化与符号价值的彰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大家开始关注青年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电影荧屏上,从来不缺青年人的身影。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心等问题,青春电影发展并不充分,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体系。影片创作和理论关注的角度偏向于成年化,使得青春电影无法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声音。正如有人指出,在中国电影史上,“青春电影是在场的缺席者”。  20世纪末,中国电影经历了从上至下的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第六代导演成为内地影坛崛起的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他们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倾向于个体感受真实而朴素的表达,通过情感沉着冷静的呐喊,发掘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第六代导创作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迎来了中国青春电影的真正繁荣。  进入新世纪十年,青春电影创作硕果累累,风头正劲。尤其是2010年后,随着一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集中热映和广泛影响,青春电影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青春电影这一题材电影,注意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以及青年文化。本文以1990年代以后的大陆青春电影为研究文本,对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以及青年形象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并对流变的原因进行探讨。  在章节分布上,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主要创新点五个部分。  第二章主要是对青春电影的概念、特色与发展脉络进行总结,梳理了几个概念性的词语,例如青春电影与青春题材电影、“青年”与“青年文化”。  第三章主要是对1990年代以后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流变进行梳理,包括90年代的“残酷青春”、新世纪的“新都市青春”以及2010年后的“怀旧青春”。  第四章是对1990年代后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的变化总结,有第六代导演笔下的“底层边缘人物”,也有王朔电影中的“顽主”形象,更有青春怀旧电影中的“都市精英分子”。  第五章是从“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角度”分析1990年代后大陆青春电影流变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娱乐化以及城市作为欲望消费的载体等经济方面,多元文化主要是从“消费文化和青年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结语,对以往章节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研究的不足和遗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