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大鼠Ⅲ度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6h】

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大鼠Ⅲ度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统计分析

1.免疫组化结果

2.微血管计数

3.实时荧光定量PCR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影响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背部皮肤Ⅲ度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区中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取SD雄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单纯烫伤组和HMGB1组,每组各18只。所有大鼠予以20g/L戊巴比妥3mg/kg腹腔注射麻醉,8%硫化钠水溶液背部脱毛24h后,再次使用同前方法麻醉,将定制铜质梳状烫伤模型100℃沸水中煮3-5min后,置于大鼠背部已脱毛处,与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完全贴合,等待20s后拿开,以制备含4个10*20mmⅢ°烫伤区域及3个5*20mm缺血区域的梳状烫伤创面模型。HMGB1组大鼠烫伤后立即于创面缺血区周围向缺血区皮下注射溶于0.1ml磷酸盐缓冲液(PBS)的HMGB1400ng,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同样部位皮下注射等量PBS。两组大鼠干预处理后分别于第24、48、72h取材(每时间点每组各6只大鼠)并分别保存于中性甲醛溶液和RNA常温保存液中。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方法通过观察缺血区组织形态的变化来验证烫伤创面缺血区模型制备成功;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区组织中第24、48、72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第48、72h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的蛋白表达量,比较两组缺血区组织中第48、72h的微血管数量;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比较两组烫伤创面缺血区组织中24、48、72h的VEGF、CD31mRNA表达量。对所获得数据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行t检验并使用Bonferroni校正,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烫伤后缺血区中第24、48、72h HMGB1组的VEGF蛋白含量(分别为0.100±0.007、0.318±0.034、0.572±0.067)均高于单纯烫伤组(分别为0.053±0.001、0.122±0.008、0.247±0.080)(t值为4.437~7.496,P<0.05或P<0.01);第48、72h HMGB1组烫伤创面缺血区的CD31蛋白含量(分别为0.039±0.008、0.058±0.001)均高于单纯烫伤组(分别为0.013±0.005、0.030±0.004)(t值分别为10.257、15.055,P值均小于0.01);(2)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烫伤后缺血区组织第48、72h HMGB1组微血管数量(分别为2.333±0.408、5.000±0.408)多于单纯烫伤组(分别为1.667±0.408、2.333±0.408)(t值分别为3.536、4,P值均小于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烫伤创面缺血区中第24、48、72hHMGB1组的VEGF mRNA表达量(分别为4.38±1.12、2.37±0.49、2.37±0.56)均高于单纯烫伤组(分别为1.08±0.54、1.04±0.35、1.07±0.37)(t值为3.356~4.406,P值均小于0.05),第24、48hHMGB1组缺血区的CD31mRNA表达量(分别为1.01±0.13、1.01±0.21)均高于单纯烫伤组(分别为2.13±0.53、2.92±1.08)(t值分别为3.466、4.113,P值均小于0.05),第72hHMGB1组的CD31mRNA表达量(1.24±0.98)与单纯烫伤组(1.23±0.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01,P值>0.05)。  结论:1、外源性HMGB1在大鼠皮肤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区中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2、外源性HMGB1在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区中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是依赖于促VEGF、CD31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