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轴心时代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再创造
【6h】

新轴心时代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再创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提出与界定

1.2 海内外的研究动态述评

1.2.1 海内外研究综述

1.2.2 存在问题与拓展领域

1.3 论文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2 论文创新点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轴心时代的核心问题

2.1 人及其理性与欲望

2.1.1 人:多视角的解读

2.1.2 成人:哲学的指归

2.1.3 欲望与理性的诠释

2.2 轴心期人类核心问题的嬗变

2.2.1 地方性思想的创造性演进

2.2.2 人类核心问题的嬗变脉络

2.3 轴心期文明的演变与反思

2.3.1 哲学批判助推哲学变革

2.3.2 哲学变革旨在立德树人

2.3.3 哲学存有自身发展规律

2.3.4 理论变革终归大众实践

第3章 科技发展与哲学再造的追问

3.1 科技时代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呼吸

3.1.1 人类历史的两次大呼吸

3.1.2 文明的冲突与共存

3.1.3 科技成为人类发展新动力

3.2 科技异化与哲学转向

3.2.1 全球化与科技异化

3.2.2 哲学的转向

3.2.3 后现代主义回归理性

3.3 中心主义的离散与文明的跨域

3.3.1 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变

3.3.2 部落主义的泛滥

3.3.3 跨学科与文明的跨域

3.3.4 普世价值与普遍主义

3.4 科技发展成为哲学再造新引擎

3.4.1 人类核心问题圉的滋生与发酵

3.4.2 哲学再造的新特点

第4章 新轴心时代的问题、危机与新觉醒

4.1 瞩望新轴心时代

4.1.1 新轴心期时态的论争

4.1.2 新轴心时代序幕亟待开启

4.2 新轴心时代的矛盾与特征

4.2.1 人类矛盾的历史重演

4.2.2 新轴心时代的核心问题圈与时代特征

4.3 新轴心时代的危机

4.3.1 新轴心时代的多重危机

4.3.2 新型危机的特征

4.4 新轴心时代的新觉醒

4.4.1 文明从冲突走向共生

4.4.2 科技异化倒逼哲学再造

4.4.3 中国哲学与人类的全面觉醒

第5章 中国哲学理论变革的探索与新哲学建设

5.1 当代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创造性探索

5.1.1 中国哲学的传统性变革

5.1.2 从当代新儒家重心性到新道家重天性

5.2 综创家冲破中国哲学传统性变革

5.2.1 综创论的演进轨迹

5.2.2 创学的生成踪迹

5.2.3 综创论发展到创学的评析与启示

5.2.4 综创论与文明冲突论

5.3 中国哲学理论变革的盲区与困境

5.3.1 哲学研究,重破轻立

5.3.2 再造传统,曲高和寡

5.3.3 理论观察,视角固化

5.4 中国哲学理论再创造的多阶路径

5.4.1 从人才培养到学派林立

5.4.2 从核心问题到人性发现

5.4.3 从文化辩论到理论建构

5.4.4 从跨界会通到内外超越

5.4.5 从儒家“仁学”到当代“创学”

5.5 再创论跳出中国哲学传统性视域

5.5.1 从照着讲的传播到跳出讲的批判

5.5.2 从再创造的理论到跳出来的实践

第6章 中国哲学大众化的多维度实践及体系再创造

6.1 儒释道大众化实践的历史典范与遗憾

6.1.1 流变的儒家文化圈

6.1.2 佛教本土化

6.1.3 道教世俗化

6.1.4 乡村建设运动

6.1.5 “中国文化统一论”的搁置

6.2 书院复兴与中西大学比拼

6.2.1 传统书院的现代兴起

6.2.2 中西大学的兼容与双修

6.3 精英与百姓同修的现实楷模

6.3.1 泰州百姓大学堂

6.3.2 中华文化大学堂

6.4 中国哲学世界化的战略构想与实践

6.4.1 孔子学院走向世界

6.4.2 “一带一路”引领未来

6.5 中国哲学大众化实践体系的再创造

6.5.1 吸纳典范精华,融合多维实践

6.5.2 契合核心问题,转换跨界视域

6.5.3 走近社会大众,推动百姓日用

6.5.4 反思理论变革,做好顶层设计

第7章 新轴心时代的展望

7.1 人类文明整体性再造

7.2 中华大地再现百家争鸣

7.3 中国新哲学惠及人类

7.4 论文自陈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新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国哲学再创造等层面的哲学探讨都是当前新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些研究事关中国哲学在“新哲学丛林期”的生存、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期以来,这类讨论与研究的领域相对零散,需要进一步整合到新轴心时代视域下去关注中国哲学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再创造的研究不多,且倾向于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分割研究,长期会通不力,平面化、静态化比较明显,缺乏对理论变革与大众实践融合的深度反思。而把中国哲学理论和大众实践体系再创造的路径探讨放在新轴心时代视域下指向人类核心问题来研究更不多见。
  哲学应该以会通的方式指向人类现实问题,这也是此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论文沿着“背景←→实景←→愿景”的整体循环脉络,展示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动态性。即通过追溯哲学演进的历史,寻找人类核心问题的遗传和变异基因,以轴心时代以来的哲学变迁为背景,以“人类核心问题”为焦点,“再创造”为主线,落笔于科学技术辐射全球的新轴心时代前兆实景,围绕当代和未来人类核心问题,指向新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再创造,期盼再造中国新哲学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首先聚焦轴心时代的核心问题,考察其嬗变历程,反思其根源与变异成因,回溯中西方哲学通过批判作出的连锁反应。由此发现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哲学再创造的强大动力,推动人类迈进新轴心时代。新轴心时代的人类核心问题不再孤单,而是形成核心问题圈。面对多重危机,人类全面觉醒,瞩望新轴心时代的开启。中国哲学对人类危机必须应战,做出准确判断,且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进行有机再造。当然,这一永恒的人类主题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长期探索。该研究直面新轴心时代的人类核心问题,探索中国哲学再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盲区和路径,试图推动中国在新轴心时代再现百家争鸣新局面,使中国哲学走出生存困境,让中华文明在新轴心时代焕然一新,惠及人类。
  全文竭力想说明和论证的主要观点有:一、人的“理性与欲望”居于人类问题核心位置,经过轴心时代持续嬗变,其根源与变异在哲学批判的脉络中清晰可见。哲学在指向人类核心问题的大众实践过程中发生批判性地变革,呈现出自身的内在规律。二、在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在冲突与对话中开启共生性呼吸,中心主义开始离散,部落主义泛滥,普遍主义与普世价值纠缠不清,科技异化日益挑战人类文明,引发批判升级,各种文明渐次跨域,加剧着哲学转向。学者的研究旨趣也从跨学科延伸到立体、动态的跨界或跨域,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哲学再创造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人类新轴心时代的步伐。三、多维度地审视新轴心时代的核心问题圈,反思不断升级、变异的矛盾与危机,倒逼人类全面觉醒。中国传统哲学很难应对新轴心时代的人类核心问题,特别是中国自身发展问题,表现为理论变革与大众实践的双双滞后,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把问题置于新轴心时代的视域下进行批判与会通。四、中国哲学在新轴心时代的存废主要取决于是否进行恰当的理论再创造。通过考察张岱年综创论和成中英再创论的既有研究,可从中推及中国哲学再创造的盲区与困境,构筑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多阶路径。五、分析儒释道大众化实践的历史典范和现实楷模,宏观审视中国哲学世界化的战略构想与实践,多维度地透视中国哲学的大众化实践,分析其得与失,凝练出中国哲学大众化实践体系再创造的新构想。
  全文暗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再创造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都隐含着动态的“中国哲学+”立体再造脉络。根据具体章节内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典型案例法、历史回跳法和总结归纳法等展开研究。
  该文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的跨学科、跨界综合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性创新:一、在学术思想上,在新轴心时代视域下探索中国哲学理论再创造的多阶路径,再造中国哲学大众化实践新体系。这是学界交叉研究不足的领域,有一定的开拓性。二、在学术观点上,提出“中国哲学+”新概念,认为新轴心时代与“中国哲学再创造”之间可以实现历史与逻辑的双重会通,中国新哲学能够成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次生问题,甚至新轴心时代人类核心问题圈的中国方案。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学科、跨界、概念类比和“嫁接”等方法,既有对新轴心时代和中国哲学分析与再造的理论“务虚”,也有对大众实践成果的总结和理论渗透的“务实”,更有对新体系再创造理论与实践中次生问题的多维度关注。在整体上,该项研究最终的创新点是思想系统性、内容实践性、视角多样性和问题针对性,因而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性。
  概览全文,展望哲学发展前景,发现人类文明在新轴心时代是整体性再造,故步自封的文明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化石,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变革与大众实践体系再创造路径,有利于激发自由、平等、富强的中华大地再现百家争鸣。中国哲学再创造也必将加强中华文明与外域文明的优势互补,惠及全人类。

著录项

  • 作者

    张春楼;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刘仲林;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B2-1;
  • 关键词

    科技异化; 中国哲学; 创新性;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8:0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