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研究 (2013--2018)
【6h】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研究 (2013--2018)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研究

1.3.2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的确定

2.2理论基础

2.3研究方法

2.3.1 内容分析法

2.3.2 个案研究法

2.4 文章结构

3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呈现

3.1《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的高层结构

3.1.1“一带一路”报道数量分析:整体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3.1.2“一带一路”报道篇幅分析:以中长篇报道为主

3.1.3“一带一路”报道议题分析:重点关注政治、经济议题

3.2《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的中层结构

3.2.1 “一带一路”报道来源分析:转载自他国媒体居多,重视特约撰稿人的解读

3.2.2 “一带一路”报道体裁分析:以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

3.3《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的低层结构

3.3.1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个案分析

3.3.2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情感倾向

3.4 小结《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的基本特征

4 《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产生机制

4.1 受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和媒体定位的影响

4.2受切身经济利益的影响

4.3 受新闻把关人影响

5 研究结论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新海峡时报》的报道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启示

5.2.1 及时洞察马来西亚媒体的关注焦点,加强媒体间的互动往来

5.2.2 把握好两国重大时间节点,争取“一带一路”议程设置主动权

5.2.3开诚布公回应质疑,消除误解

5.2.4 打造“一带一路”专业媒体队伍,增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

6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3年“一带一路”的提出,让中国又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目的在于同参与国家互联互通,共同繁荣。但是部分外媒错误解读“一带一路”内涵。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受众获悉国际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会直接影响受众眼中的国家形象,而且还会影响受众对这一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将东盟国家作为最早合作的区域,马来西亚是东盟核心成员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东南亚区域扮演核心作用,与中国的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马来西亚国内相关的舆论风向。《新海峡时报》作为马来西亚的主流英文媒体,对于马来西亚的基层百姓和精英阶层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本研究以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为时间节点,研究5年来其“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文本290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框架、情感倾向及产生机制,最终提出中国媒体“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力建设的思考。  研究发现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框架高层结构层面,报道数量总体呈稳定持续增长趋势;篇幅以中长篇报道为主;报道议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合作层面。框架中层结构层面,报道来源转载自他国媒体居多,重视特约撰稿人的解读;体裁偏重于深度报道和评论的引导作用;框架低层结构层面,情感倾向上以积极支持为主,但同时也存在部分质疑的声音。这些情感倾向的形成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和切身利益、媒体定位、新闻把关人息息相关。在中国媒体“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力建设方面,本研究认为要及时洞察马来西亚媒体报道关注点,深入与马来西亚媒体的文化互动;要把握好两国重大时间节点,争取“一带一路”议程设置主动权;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回应,开诚融冰;还应建设健全“一带一路”人才智库,增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