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家公祭仪式中媒介的角色与功能探讨--基于媒介仪式理论
【6h】

国家公祭仪式中媒介的角色与功能探讨--基于媒介仪式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价值

1.2.2 理论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概述

2.1 媒介仪式理论的发展过程

2.1.1 概念的提出:传播的仪式观

2.1.2 概念的扩充:媒介事件

2.1.3 概念的成型:媒介仪式

2.1.4 概念厘清

2.2 媒介仪式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

2.3 作为媒介事件的国家公祭日

2.3.1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

2.3.2 国家公祭日的仪式空间

2.3.3 从媒介事件到媒介仪式

3 电视直播:搭建仪式的“场”

3.1 电视直播的媒介仪式特征

3.2 仪式过程中的象征符号以及画面呈现

3.2.1 睹“物”思情——物化象征符号的情感承载

3.2.2 用行动致敬——行为象征符号的情感动员

3.2.3 感官直达心灵——感觉象征符号的情感伏笔

3.2.4 身份与秩序——社会象征符号的情感规训

4 党媒报刊:仪式的主持者

4.1 结构:深刻的集体记忆

4.2 反结构:突出国家认同

4.3 再结构:新集体记忆

5 赛博空间:仪式感的互动补给站

5.1 赛博空间中的国家公祭仪式

5.1.1 主题网站

5.1.2 线上活动

5.1.3 其他形式

5.2 赛博空间中的媒介朝觐

6 媒介的角色与功能之评析

6.1 仪式层面——半封闭式的圆桌派

6.2 受众层面——参与互动的内生性因素

7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媒介仪式理论,探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三种媒介仪式化表现公祭仪式的角色和功能。三种媒介分别为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在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中,将三种媒介定位为电视直播、党媒报刊以及赛博空间。  国家公祭仪式自2014年起,已经顺利举行了六次。本文选取了2014年至2018年五次国家公祭仪式作为电视直播部分的研究对象;以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有关国家公祭日的评论和报道作为党媒报刊部分的研究对象;以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有关国家公祭日的线上活动作为赛博空间部分的研究对象。  本文从绪论之后梳理了媒介仪式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事件再到媒介仪式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同时对一些概念进行了辨析和自我的观点书评,包括仪式传播、仪式化。最后,对于媒介仪式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神圣中心”有一定的解读,并同媒介仪式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一起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探讨了三种媒介在国家公祭仪式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电视直播因其即时性的特征,为受众搭建了仪式的“场”,受众通过“节庆式的观看”获得了实时的仪式感,通过符号象征来解释画面的呈现;党媒报刊因其权威性、深入性和“内容为王”的特征,规定了公祭仪式的精神内涵,充当了仪式主持人的角色。仪式中的阈限阶段在此类媒介类型中最为突出;赛博空间因其互动性和部落化的特征,使受众的互动参与更加可感、可衡量,仪式感并非终结于受众,而是通过受众进行了二次传播,便捷了媒介朝觐的过程。同时数字记忆的特征也使得集体记忆以一种更为便捷、深刻的方式产生。相比于电视直播与党媒报刊,在赛博空间的部分对受众参与的主观性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分析,并在结语中从文化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媒介本身三个不同角度来试图把握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