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盆地沉积记录研究
【6h】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盆地沉积记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区研究现状

3.存在问题

4.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

5.论文主要工作量

6.研究新进展和创新点

第一章研究区地质背景

1.1大地构造位置

1.2地层概况

1.3鲁西隆起区盆地中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

第二章鲁西隆起区盆地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2.1砂岩碎屑组分的意义

2.2样品处理与分析

2.3砂岩组分分析与构造响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鲁西隆起区盆地碎屑重矿物特征及构造响应

3.1重矿物组合对源区指示原理

3.2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3重矿物矿物特征

3.4重矿物含量分布

3.5重矿物物源分析

3.6山东中生代盆山格局演化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碎屑石榴石高分辨率分析

4.1石榴石特征及研究现状

4.2源区石榴石组成

4.3鲁西隆起区盆地石榴石电子探针分析

4.4碎屑石榴石物源分析及其构造响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鲁西隆起区盆地中生代沉积砂岩的高分辨率重矿物的精细分析,砂岩碎屑组分构成和重矿物组合研究,以及相互之间的对比研究,详细探讨了鲁西盆地中生代的物源组成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追溯鲁西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重建了鲁西隆起与区内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并对胶东造山带折返至地表的时限提供了沉积学约束。
   研究表明,鲁西隆起区盆地中生代早期早中侏罗世时期主要源区为鲁西隆起,中-晚侏罗纪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白垩世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早中侏罗纪与中晚侏罗纪时期物源的迅速转变,暗示苏鲁碰撞造山带于中-晚侏罗世已抬升至地表并开始遭受剥蚀、搬运和沉积。白垩纪时期,控制鲁西隆起区盆地沉积的主要是苏鲁造山带,古地理格架显示东高西低的特征。受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北西向的俯冲影响,鲁西隆起可能在早白垩世中晚期出现轻微隆升,致使早白垩纪鲁西隆起物源出现波动。晚白垩纪,随着太平洋板块北北西向的挤压增强,郯庐断裂再次出现左旋走滑作用,使鲁西地块挤压隆起,鲁西隆起物源再次上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