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优化设计研究
【6h】

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优化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公共空间

1.2.2 合肥市老城区

1.2.3 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公共空间理论

2.1.1 国外公共空间理论

2.1.2 国内公共空间理论

2.2 其他相关理论

2.2.1 文脉理论

2.2.2 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

2.2.3 人居环境科学

2.2.4 场所精神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3.1 城市公共空间的实体空间构成

3.1.1 交通空间

3.1.2 绿化空间

3.1.3 水体空间

3.1.4 公共活动空间

3.2 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要素

3.2.1 平面布局

3.2.2 空间断面

3.2.3 空间界面

3.2.4 天际线

3.3 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序列研究

3.3.1 内部空间序列研究

3.3.2 空间界面序列研究

第四章 城市文脉与“以人为本”在公共空间中的解读

4.1 城市文脉在公共空间中的解读

4.1.1 空间格局

4.1.2 历史遗址

4.1.3 建筑

4.1.4 公共设施

4.1.5 活态文化

4.2 “以人为本”在公共空间中的解读

4.2.1 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4.2.2 城市历史公共空间的价值取向

4.2.3 “以人为本”的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4.2.4 以人为本设计的意义

第五章 合肥老城区公共空间调研与问题分析

5.1 环城公园空间要素调研分析

5.1.1 空间布局

5.1.2 空间断面

5.1.3 空间界面

5.1.4 天际线控制

5.1.5 生态绿化

5.2 淮河路步行街空间要素调研分析

5.2.1 空间布局

5.2.2 空间界面

5.2.3 生态绿化

5.2.4 基础设施

5.3 市府广场空间要素调研分析

5.3.1 空间布局

5.3.2 空间界面

5.3.3 天际线控制

5.3.4 生态绿化

5.4 老城区公共空间总体优势

5.4.1 良好的总体规划基础

5.4.2 优良的整体布局

5.4.3 丰厚的文脉基础

5.5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1 空间界面混乱

5.5.2 活动场地单一,与周边环境衔接不到位

5.5.3 基础设施不足

5.5.4 空间历史文化特色丧失

第六章 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与方法

6.1 城市发展对老城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6.2 优化策略

6.2.1 总体规划阶段强化现有公共空间与城市的空间联系

6.2.2 以发展的态度对待公共空间中的城市文脉

6.2.3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6.3 优化方法

6.3.1 保留历史文化标志

6.3.2 凸现时代精神

6.3.3 体现生活元素

6.3.4 提取空间符号

6.3.5 公众参与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生活的舞台,它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典型代表,而且还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质,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老城区公共空间,则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合肥市老城区的公共空间沿袭了古庐州府的空间格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入新世纪后,合肥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公共空间也面临着严重的冲击。
   本文以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入手,分析了城市文脉与具体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指出了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中,应该以发展的态度对待空间的历史文脉,在延续和保护公共空间的历史特征的同时,还应该为空间的文脉注入时代的元素。同时还应该以当代社会人们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更新优化原则。接下来,结合笔者对老城区公共空间具体空间形态调研,分析了合肥老城区的公共空间的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肥市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