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6h】

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基地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实验基地

2.3 实验分析

2.4 地下水-热运移数值模拟软件

第3章 河水位变化对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1 青弋江水位变化

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水热耦合原理

3.4 河水位变化对地温场的影响分析

第4章 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4.1 概述

4.2 浅层地温能可开采模数评价方法

4.3 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浅层地温能发育于占据我国国土面积2/3的山丘区浅薄含水层中,其分布非常广泛,并且能够快速的再生利用,开发利用投资小,对当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影响浅薄含水层地温能变化的因素很多且复杂(例如气温、降水土壤持水量、水位等),为浅层地温能的高效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本文针对影响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开展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浅薄含水层地温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本文依托安徽省泾县浅层地下水水热运移研究实验基地,基于浅层地温能影响因子(地下水水位、地温、土壤含水量和气温)的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建立地下水水-热运移数值模型,分析研究区浅薄含水层温度场对气温季节性波动和降水的响应规律,探讨地下水热量运移对河水位、近山边界的响应机制,分别揭示一级阶地水文地质条件下,天然状态以及干扰条件下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
  研究区泾县医院冬季所需热负荷总量为5500kw,夏季所需设计冷负荷总量为3850kw。研究区位于青弋江出东山口处的一级阶地,与青弋江存在明显的水量交换。根据典型年的青弋江水位变化过程线可知,青弋江冬季水位维持在27.0-28.0m之间,夏季水位一般能达到30.0m。当水位分别为27.0、28.0、30.0m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周边地下水流场将造成一定的影响;降深大于零的区域分别约为8.1、7.0、6.0km2,分别对应的可开采地温能为4424、5095、5854kw。天然状态下,夏季所需冷负荷能够满足,而冬季所需热负荷达不到需求。青弋江水位为29.0m时,可开采地温能达到5586kw,能够满足冬季热负荷要求。针对这种青弋江水位季节性波动,依据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的运移与影响规律,结合实例工况条件,研究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可为类似地区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