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硅和二氧化钛/石墨烯的新合成方法探索及其储能性能
【6h】

硅和二氧化钛/石墨烯的新合成方法探索及其储能性能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 论

1.1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 钠离子电池概述

1.3.1 钠离子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

1.3.2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硅负极材料

1.41 硅负极材料的反应机理以及失效分析

1.42 硅负极材料的改性

1.43 硅材料的合成方法

1.5 TiO2/RGO复合材料

1.51 TiO2/RGO复合材料的特点

1.52 TiO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本课题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结构表征技术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2.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BET)

2.2.4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能谱面扫描元素分布图(EDS Mapping)分析

2.26热重分析(TGA)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电极片制备

2.3.2 锂离子电池组装

2.3.3 钠离子电池组装

2.3.4 循环伏安测试(CV)

2.3.5 恒流充放电测试

2.3.6 电化学交流阻抗(EIS)

第三章 金属氢化物还原沙子制备多孔硅及其储锂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多孔硅的合成机理

3.3.2多孔硅的可控制备

3.3.3多孔硅的电化学性能

3.4 结论

第四章MgH2-AlCl3-SiO2低温熔融盐体系可控制备纳米硅及其储锂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和讨论

4.3.1纳米硅的合成机理研究

4.32纳米硅的可控合成

4.33纳米硅的电化学性能

4.4结论

第五章 超临界法构筑3D TiO2NWs/RGO复合材料及电化学储能性能

5.1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iO2 NWs/RGO的合成

5.3.2 TiO2 NWs/RGO的锂离子电池性能

5.3.3 TiO2 NWs/RGO的钠离子电池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超临界CO2流体辅助合成TiO2量子点/RGO复合材料及钠电性能

6.1引言

6.2实验部分

6.21 RGO,TiO2QDs/RGO和TiO2NPs/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 SiO2QDs/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3结果和讨论

6.4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余佳阁;

  •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
  • 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黄辉;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R28G7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