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西高原藏羌碉房绿色营建的模式语言研究
【6h】

川西高原藏羌碉房绿色营建的模式语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乡村城镇化

1.1.2四川省科技扶贫

1.1.3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4川西高原藏羌碉房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2.3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问题思考与研究定位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1研究对象的界定

1.4.2研究内容

1.4.3相关理论基础

1.5.1研究方法

1.5.2论文框架

2 绿色营建及其建筑模式语言相关理论研究

2.1.1传统民居的绿色营建经验

2.1.2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1.3民居更新发展

2.2传统民居与建筑模式语言

2.2.1传统民居的建造体系与建筑模式语言

2.2.2现代建筑体系下模式语言与传统民居的矛盾

2.3绿色营建模式语言

2.4本章小结

3.1.1自然地理环境

3.1.2人文环境

3.1.3传统村落与碉房概况

3.2.1 调研目的及意义

3.2.2 调研时间

3.2.3 调研对象选择和路线

3.2.4 调研提纲与问卷

3.2.5 调研案例数据整理分析

3.3川西高原藏羌碉房的共性营建通用做法

3.3.1聚落形态与建构格局

3.3.2院落空间形态

3.3.3建筑单体形态

3.3.4 碉房建构技艺

3.4碉房营建困境及其做法科学性辨析

3.5 本章总结

4 川西高原藏羌碉房绿色营建措施及其能效分析

4.1.1村落朝向与选址

4.1.2狭窄街巷空间形态

4.2院落空间层面的绿色营建分析

4.3.1低矮层高分析

4.3.2平立面形态分析

4.3.3竖向组织结构合理性及能效分析

4.3.4 碉房开窗大小与位置

4.4.1“悬挑”形态构件模拟分析

4.4.2集热墙体能耗分析

4.5地方材料的使用

4.6.1墙体收分

4.6.2固济筋材的使用

4.6.3砌筑分压柱

4.6.4墙体转角加固

4.6.5 梁柱榫卯结构的使用

4.7本章小结

5 川西高原藏羌碉房绿色营建模式语言

5.1.1近水向阳的缓坡住居

5.1.2依托资源的合理布局

5.1.3朝南避风的整体朝向

5.1.4明暗虚实的狭窄街巷形态

5.2.1封闭的院落空间

5.2.2合理的院落进深尺度

5.3.1低矮空间

5.3.2方正的平面形态

5.3.3多层次的竖向空间结构

5.3.4封闭的三面外墙与南向开窗

5.3.5向心式的框套组合形态

5.3.6热“心”式集中供暖

5.4.1斗窗

5.4.2可开启的天窗

5.4.3罩楼与晒台

5.4.4挑楼

5.4.5门窗檐

5.4.6集热墙体

5.5.1地域材料的绿色运用

5.5.2厚重的墙体围护结构

5.5.3石砌抗震构造形式

5.6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川西高原是四川藏羌等民族集中聚居的区域,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环境参数、资源、人文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在此背景下,创造出的建筑形态——碉房,不仅是藏羌地域人文、建造技艺与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藏羌人民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的产物。它们能在历经千年的社会变迁、自然的优胜劣汰选择中,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与自然和平相处,于高地震烈度区和复杂立体气候环境中伫立并沿用千年,这说明它们具有良好的地域适应性和自身绿色营建优势。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也成为新的难点,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如何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村落,这需要将传统民居的绿色营建做法转化为科学的理论技术与模式方法,最终运用于往后的建筑设计当中。  因此本文首先以川西高原藏羌碉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此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村落、单体建筑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规划学、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类型学的角度系统地梳理藏羌碉房的聚落选址格局、院落空间形态、碉房空间布局、建构技艺、构造方法、施工措施等内容,得到川西高原藏羌碉房营建共性营造技艺做法上的总结归纳。  文章基于前面的调研结果,对共性传统营建方式的“绿色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Ecotect软件对建筑聚落朝向、院落风环境、建筑能耗等内容进行了模拟分析,使得这些营建方式的绿色性与地域适应性能找到科学的证明依据,为实现地域性绿色技术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地域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找到科学的方法。  最后从聚落绿色建构、院落空间绿色营建、碉房单体绿色营造、碉房特征化绿色构件、碉房绿色建造技艺等五个方面归纳总结提出21种碉房绿色营建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地域性绿色技术的现代传承和发展,为川西藏羌地区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技术的传承与运用提供一个新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