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
【6h】

建筑与气候——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绪论

0.1建筑与气候研究概述

0.1.1建筑与气候研究范围及内涵

0.1.2建筑与气候研究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0.1.3建筑与气候研究的理论及实践

0.2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与气候研究

0.2.1建筑与气候研究意义

0.2.2风环境研究意义

0.2.3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研究方法

0.2.4研究目的

0.2.5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与民居建筑风环境研究

1.1气候区划

1.1.1世界气候区划

1.1.2中国气候区划

1.1.3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区划及研究范围

1.2中国夏热冬冷地区民居与气候

1.2.1民居与气候研究的意义

1.2.2民居建筑风环境与气候区划

本章小结:

第二章: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建筑类型与风环境

2.1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风环境特征

2.1.1城市发展与城市风环境

2.1.2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功能分区与风环境

2.2夏热冬冷地区住区风环境

2.2.1气场理论与风环境问题

2.2.2布局模式与风环境

2.2.3住区空间设计与风环境

2.3高层建筑风环境研究

2.3.1高层风环境问题

2.3.2风环境与高层建筑设计

2.4城市传统低层高密建筑的风环境(以上海地区传统建筑为例)

2.4.1城市传统低层高密住宅概述

2.4.2里弄建筑的形成及特征

2.4.3里弄建筑的室内外布局与风环境

2.5地下建筑的风环境研究

2.5.1地下建筑现状

2.5.2地下建筑研究的意义

2.5.3当前地下建筑空间与气候问题

2.5.4地下建筑的空间设计与通风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与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

3.1风环境与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框架

3.2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

3.2.1气候资料的收集与舒适性标准

3.2.2气候资料的编制与分析

3.3风环境与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3.3.1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与建筑布局

3.3.2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与建筑形式

3.3.3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与建筑界面

3.4建筑风环境模式语言

3.4.1.三种理论方法运用

3.4.2设计策略图表

本章小结:

第四章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风环境评价

4.1国内外评价体系概述

4.1.1风环境评价的意义

4.1.2风环境评价体系特征

4.1.3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特点

4.1.4.评价体系的特点

4.2风环境评估体系建立

4.2.1风环境评价体系的空间结构

4.2.2项目评价

4.2.3评分标准

4.2.4评价阶段

4.3案例分析:上海市生态办公示范楼风环境评价

4.3.1项目概况

4.3.2生态设计中的风环境部分

4.3.3使用后风环境评价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展开▼

摘要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阶段,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技术的进步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消费驱动力的同时,加剧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环境危机。改变传统思维观念,恢复建筑与气候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论文的展开以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研究为基点,探索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建筑生成发展所起的作用,探索气候影响建筑设计理念。 论文研究将集中在以下部分展开: 前言:宏观上讨论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现阶段城市建筑发展对宏观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结现阶段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对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温度,湿度及地形特征,按照中国建筑气候区划与德国气候物理学家柯本的气候区化方法相结合,以不同的气候因子为基础,对夏热冬冷地区进行二级气候区划分。研究不同二级气候区域内民居建筑典型特征;寻找特定二级区内气候差异性与不同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气候因子不同所引起的建筑形式变化,总结中国夏热冬冷地区民居建筑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归纳不同地区建筑建造上的偏重点,为下一步研究风环境对建筑生成,发展造成的影响奠定基础。 第二章:研究不同的城市结构及几种建筑类型的风环境特征及其表现,从城市角度集中探索风环境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的联系:从高层、低层高密住宅、地下空间利用等不同建筑类型上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的风环境状况,做为论文的本体论部分,为第三章方法论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三章:为论文的方法论部分,文中对适应气候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过程进行讨论,通过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从建筑的形式、布局、空间形态及界面的产生演化上研究建筑与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实的分析各种条件下建筑风环境状况,并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建筑实现通风与防风的各种技术条件及构造措施,分析不同的建筑实例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章最后一部分作为方法论的延续与补充,通过制定不同的气候因子相对应的模式语言,从而简化设计过程。 第四章:讨论建筑风环境评价标准及在整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位置,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有效补充,评价标准的建立作为整篇论文的收尾,使论文的研究更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