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密度及胶原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密度及胶原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课题的局限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经心肌内注射途径在梗死边缘区植入犬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观察移植前后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血管密度变化及心肌胶原纤维含量变化,探讨BMMSCs对AMI后血管重构及基质重构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6/2007-12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房手术室、中心实验室以及安徽医科大学动物房完成。 ①健康杂种犬40只,13~18(15.5±3.2)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移植组和对照组各分为四个亚组,分别为1w组、2w组、3w组和4w组。 ②细胞移植前2~3wk,健康杂种犬全麻后于髂后上嵴穿刺获取骨髓10 ml,用1.073g/mLPereoll离心液分离后,以LG-DMEM加10%FBS培养基培养。 ③倒置显微镜逐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定期换液,传至2~3代后,在移植前1d将待移植的细胞用BrdU标记。 ④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模型后1~2hr,移植组将BrdU标记的BMMSCs(5×106个细胞)悬液2ml注入梗死区边缘4个不同部位,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注入等量的DMEM。 ⑤分别于移植后1d及1,2,3,4wk抽取静脉血,离心后留置血清,-70℃保存备用。 ⑥移植后第4wk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TSA)检测血清中的VEGF浓度;处死动物,获取心梗区标本,切片后经抗BrdU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MSCs在心肌内存活情况,同时行Ⅷ因子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内血管密度和MASSION三色染色测定胶原纤维含量。 结果: ①40只实验犬,均成功建立AMI模型,均存活至实验终点。 ②犬BMMSCs培养生长状况良好,传代后经BrdU标记,标记率达80%。 ③移植组和对照组的血清VEGF均增高,2~3wk时达峰值,但移植组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尽管3wk后,移植组和对照组VEGF均呈下降趋势,但移植组VEGF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④梗死心肌组织切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心肌内见到较多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单位面积血管数明显增加(p<0.01),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沉积减少。 结论:犬AMI后,经心肌内注射途径植入的自体BMMSCs可以在梗死心肌组织内定植,存活,并促进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有利于延缓AMI后的心室重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