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吗啡预处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6h】

吗啡预处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3实验分组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3.2血液动力学指标

3.3 心肌梗死面积

4. 讨论

4.1阿霉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制备

4.2 MPC及IPC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4.3阿片受体(OR)在MPC中的角色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病,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手术患者常存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及吗啡预处理能减轻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拟在探讨吗啡预处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220~250g,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成功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后制备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动物模型,通过结扎和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实现心脏局部的缺血和再灌注。实验分组:本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缺血预处理及吗啡预处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吗啡低、中、高剂量预处理组(MPC1~3组)。第二部分:探讨吗啡预处理(MPC)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缺血后损伤保护作用的信号传导机制。通过给予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测定心肌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F1/2)的表达,探讨阿片受体(OR)是否参与这一保护作用,及证明MPC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激活ERK1/2的表达所致。
  观察指标包括: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HR,MAP,计算HR和MAP乘积RPP)和心肌梗死面积(以梗死区/危险区表示,IS/AAR);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心肌组织p-ERK1/2的表达。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发现中、高剂量MPC可明显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缺血后的心肌梗死面积,且高剂量组的作用较中剂量组明显;而缺血预处理并未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缺血后心肌损伤。第二部分研究发现纳洛酮能够阻断MPC组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MPC组心肌组织中p-ERK1/2表达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方面:与基础值比较,各组HR、MAP和RPP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120min时均低于基础值水平,但仅MPC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吗啡预处理可以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而IPC未能发挥作用。心脏中OR可能参与介导了MPC心肌保护效应,且MPC的这种保护效应可能与心肌组织中ERK1/2的激活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