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老鹰茶正丁醇层化学成分分离及其体外抗炎免疫活性筛选研究
【6h】

老鹰茶正丁醇层化学成分分离及其体外抗炎免疫活性筛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老鹰茶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

1 前 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材与试剂

2.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老鹰茶正丁醇萃取部分的提取与制备

3.2 正丁醇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2化合物结构鉴定

第二章 老鹰茶正丁醇层的化合物体外对大鼠抗炎免疫活性筛选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动物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3、试验方法

3.1 大鼠饲养

3.2腹腔巨噬细胞的培养与检测

3.3 剂量设置

3.4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对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水平的影响

4.2 对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水平的影响

4.3 对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的影响

5、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老鹰茶是樟科木姜子属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 L.)的叶,俗称老鹰茶,分布于贵州、四川、安徽等地,其嫩茎叶作饮料,是我国南方各民族民间长期饮用的一种植物代用茶。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表明豹皮樟具有抗氧化、降糖、降脂、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功效,其作用机制也逐渐得到阐明。化学研究表明豹皮樟含有黄酮、皂苷、有机酸、香豆素和鞣质等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且是其活性主要成分。曾经对豹皮樟的正丁醇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b-谷甾醇、胡萝卜苷、槲皮素-3-O-b-D-半乳糖苷、槲皮素-3-O-b-D-葡萄糖苷、山柰酚-3-O-b-D-半乳糖苷、山柰酚-3-O-b-D-葡萄糖苷、等化合物。本文继续对老鹰茶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免疫活性筛选研究。
  1.老鹰茶正丁醇层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老鹰茶10 kg,以10倍量体积分数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时间分别为2、1、1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得到总浸膏。浸膏用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正丁醇部分2 kg。将该萃取物用D101大孔树脂柱粗分后,再用硅胶柱反复分离,硅胶柱用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氯仿-甲醇洗脱系统梯度洗脱,最后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纯化,经重结晶得到20化合物。对所分离的20个单体成分,经理化反应和薄层层析鉴定、HPLC分析和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解析,已鉴定出其中14种化合物的结构:邻苯二甲酸正丁酯、二氢黄酮-7-O-b-D-葡萄糖、山奈酚-3-O-(6''-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b-D-甘露糖、山奈酚-3-O-(6'-反式对羟基肉桂基)-b-D-葡萄糖、反式对羟基肉桂酸、水杨酸、原儿茶酸、菜豆酸、Isoepiphyllocoumarin、Phyllocoumarin、Epiphyllocoumarin、Isophyllocoumarin、山奈酚-3-O-a-L-鼠李糖、5-(2-苯乙基)-3-羟基苯酚-b-D-葡萄糖,其中化合物iso-epiphyllocoumarin、iso-phyllocoumarin、3,5-二羟基二苯乙烷-3-O-b-D-葡萄糖为新化合物,其它11种化合物均为从该种植物中首次发现。
  2.单体体外抗炎免疫活性筛选
  本实验旨在观察单体化合物结构与免疫调节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选择健康♂SD大鼠,饲养10~15天,取大鼠的免疫细胞(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给药培养并检测一些免疫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PGE2和TNF-α分泌水平;对所选择的6种天然化合物的抗炎免疫活性作了初步的筛选。发现6种化合物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中Iso-epiphyllocoumarin、Phyllocoumarin、Epiphyllocoumarin、Iso-phyllocoumarin,5-(2-苯乙基)-3-羟基苯酚-b-D-葡萄糖五种化合物的抗炎免疫活性较强,山奈酚-3-O-a-L-鼠李糖的活性较弱。同时Isoepiphyllocoumarin、Phyllocoumarin、Epiphyllocoumarin、Isophyllocoumarin四种同分异构体活性之间存在着差别,对IL-1和TNF-α的调节Isoepiphyllocoumarin和Isophyllocoumarin两种化合物活性强于Phyllocoumarin、Epiphyllocoumarin,但对PGE2的调节Phyllocoumarin、Epiphyllocoumarin两种化合物的活性强于Isoepiphyllocoumarin和 Isophyllocoumarin两种化合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