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6h】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答辩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

(一)分子标记在小麦育种方面的应用

1 小麦遗传育种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二)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危害及研究意义

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2 白粉病的危

3 论文的选题与意义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抗性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RERERENCE)

致谢

附录1:小麦叶片基因组DNA 提取的CTAB 法(SHARP 等,稍有改动)

附表2 95 个品种的来源,系谱及05 年和06 年的编号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和获奖情况一览表

展开▼

摘要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冬麦区,小麦育种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赤霉病和白粉病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重要的病害,常年两种病害同时发生。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之一,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东部发病严重,几乎每4年重发一次,重发年份减产20%~40%以上。目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达到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4,是全世界受害面积最大国家。白粉病是由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ci)引起的危害小麦生产的另一种小麦病害,是湖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北京、甘肃、辽宁等省市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这两种病害最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本研究利用苏麦3号和望水白QTL相关的SSR标记对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基因遗传差异分析和白粉病抗性基因检测分析,以期为长江中下游的小麦育种研究提供分子参考资料。本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95个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1.采用41对引物对95个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中,有33对引物(80.5%)有扩增带并具多态性,这33个位点共检测到7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引物可扩增2.18条多态性带,最少为1条,最多可达到7条。
  2.95个品种(系)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赤霉病抗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GD)为0.034~0.931,平均GD值为0.498。宁0078和宁9-80间的GD值最小(0.034),苏徐2与徐州24间GD值最大(0.931)。结果显示,SSR位点在供试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较高,揭示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栽培品种和新培育品(系)的赤霉病抗性遗传基础较为丰富。
  3.单体型分析表明,2D染色体上的5个标记可将95个品种区别为43个单倍型。3B染色体的5个标记中,除扬麦11与望水白表现一致外,其余品种间都不一致,尽管苏麦3号与望水白在此染色体都检测到抗性主效QTL,但两者的SSR引物都扩增出不同的等位位点。4B染色体的7个标记将95个品种分为29个单倍型,望水白有5个标记与苏麦3号一致。5A染色体上的7个标记将供试品种分为43个单倍型。6B染色体上的4个标记将95个品种分为12个单倍型,苏徐2号和陕麦150扩增的SSR带与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赤霉病抗性相关位点完全不同;安92484/扬158,扬02G48,徐州856,生选3号,宁894037在6B上QTL相关SSR扩增带型与望水白完全一致。
  二、89个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基因位点的检测
  1.所鉴定的材料中,携带3个pm基因的品种有7个,占8.33%;携带2个pm基因的有22个,占26.19%;3个pm抗性基因都不携带的品种有15个,占17.86%,其余的品种至少携带1个抗性基因。
  2.单个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分析表明,携带pm4的品种有34个,占38.2%;携带pm6的品种有52个,占58.4%;携带pm21基因SCAR1400的品种有24个,占27.0%,携带pm21基因的引物PHV3-29的品种有4个,所有品种都没检测到SCAR126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