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甾体抗炎药对中波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免疫抑制的影响
【6h】

非甾体抗炎药对中波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免疫抑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论著摘要

英文论著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环氧化酶与肿瘤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以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照射BALB/c小鼠背部剃毛区皮肤诱发皮肤免疫抑制为模型,对比观察不同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塞来昔布、氟芬那酸丁酯)对小鼠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密度和形态的影响,从而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预防和治疗皮肤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将56只健康BALB/c小鼠,6-8周龄,体重18-22克,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对照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2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2次外涂组、塞来昔布口服组和吲哚美辛口服组。应用UVB对各组小鼠背部剃毛区皮肤进行照射,建立小鼠皮肤免疫抑制模型。 分别在照射前1天(0d)、照射后第1、3、5天(1d、3d、5d),对各组小鼠背部UVB照射区皮肤进行活检。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小鼠表皮LCs进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表皮LCs数目,并观察表皮LCs的形态变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 1、小鼠表皮LCs密度的变化 (1)各组小鼠经UVB照射后,表皮Lcs密度均随时间变化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3d时达到最低点、5d时回升。但不同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2次外涂组、塞来昔布口服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表皮LCs密度在1d、3d、5d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吲哚美辛口服组与对照组比较,表皮Lcs密度在3d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2次外涂组分别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2次外涂组比较,表皮LCs密度在1d、3d、5d时均高于其对应的基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2次外涂组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1次外涂组比较,前者表皮LCs密度在1d、5d时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小鼠表皮LCs形态的变化各组小鼠经UVB照射后,表皮LCs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对照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基质日2次外涂组小鼠表皮LCs形态在1d、3d时变化最明显,树突变粗变短甚至消失,胞体变大变圆;而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1次外涂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日2次外涂组、塞来昔布口服组,小鼠表皮Lcs形态在1d、3d时变化相对较小,仍可见较明显的细长的树突,胞体较正常大。吲哚美辛口服组,在1d、3d时小鼠表皮LCs细长的树突较少,部分细胞变圆、树突消失,胞体亦较正常大。5d时,各组小鼠表皮LCs胞体均较1d、3d时减小,部分细胞树突细长、形态与照射前相似。 结论: (1)NSAIDs可以有效抑制UVB照射引起的小鼠表皮LCs数量的减少和形态的改变,其中口服塞来昔布和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小鼠表皮LCs的保护作用较强,而口服吲哚美辛的保护作用较弱。 (2)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小鼠表皮LCs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即日2次用药的效果好于日1次用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