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分析与评价
【6h】

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分析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区,选用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以ENVI、ArcGIS等软件为技术支持,从地形梯度角度,结合分布指数、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分析了皖江城市带1995-2015年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基于RESI遥感生态指数,构建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不同RSEI指数情况下土地利用变化形态,并做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强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皖江城市带近2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的比例在整个区域非常少,只占总面积的1%。研究区内面积最大的是耕地,接着依次是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皖江城市带处于城市扩张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城乡建筑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略有减少,退耕还林颇见成效,水库增加及水产养殖的发展,使得水域面积也略有增加。 2.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主要以农林结构及建筑用地变化为主。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比例最高,达8.61%,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转出比例最大,达14.4%,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余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幅度较小;其中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在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等较小的低地形梯度范围内呈优势分布,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高、高地形位梯度区,草地在低、高地形区,未利用地在中低、中高地形区优势分布明显。 3.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图谱地形梯度差异显示:研究区内以稳定型、后期变化型图谱为主,低地形区和中高地形区是稳定型图谱的优势分布区域,后期变化型图谱则以低地形区、高地形区为优势分布区域;耕地、林地是稳定型图谱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耕-建设”、“耕-耕-林”则是后期变化型图谱的主要类别。1995-2005年,由于经济发展、人地关系紧张,主要土地变化模式以“林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为主,2005-2015年经济发展加速、国家对生态的重视,主要土地变化模式以“耕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 4.皖江城市带RSEI指数表明:1995-2015年RSEI指数由0.710提高至0.728,提升了2.54%。生态环境较差区域面积减少了33.64%;而生态环境较好区域面积增加了18.49%。同时变化检测表明,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城市不断扩展、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庆市、宣城市、滁州市等城市整治加强,绿化效果显著,环境不断改善地区,而池州市等地区森林覆盖、农田发达,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变化幅度小。近20年来,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5.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起负面效应;林地、草地、水域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正面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