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与足跟痛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6h】

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与足跟痛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跟内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跟内侧神经与跟下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足跟痛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神经源性足跟痛的研究进展

附录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足跟痛(plantarheelpain,PHP)是骨科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大多数文献集中在踝管综合征,足底腱膜炎或跟骨骨刺,一些作者提出跟内侧、跟下神经受累也是重要原因,尽管跟内侧、跟下神经的解剖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其解剖描述还不全面,而且各种报道也不尽一致。 本文通过进一步解剖学研究,更全面地描述跟内侧、跟下神经的解剖特征,为神经源性足跟痛(neurogenicplantarheelpain,NPHP)的研究及诊断和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指导第一部分跟内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选用,自小腿内侧中1/3处开始解剖暴露胫神经并向远端追寻跟内侧神经,观察其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状况,并以过内踝下和跟腱止点下缘的连线为参考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起点和分支点到该参考线距离,对研究所得解剖学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跟内侧神经出现率100%,64侧标本中,36侧(56.25%)以单干的形式出现,且均起源于胫神经;20侧(31.25%)以双干的形式出现,8侧(12.5%)为三干,其中,15侧跟内侧神经分别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13侧均来自胫神经。近半数(30侧,46.88%)的跟内侧神经起源点位于屈肌支持带近侧端并走行在屈肌支持带内,浅出屈肌支持带后,20侧(31.25%)走行在()展肌浅层筋膜形成的跟管内。跟内侧神经多分为三终末支,中间支(主支)较恒定,其前支和后支独立成千或和中间支共干。神经走行在跟垫脂肪组织与纤维组织围成的小泡内,支配足底腱膜下方的浅层组织。 结论:跟内侧神经在进入和浅出屈肌支持带处及跟管内均有可能被卡压引发神经源性足跟痛;而且神经卡压或病变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及其疼痛有关。 目的:探讨跟下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 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选用,自于胫骨内后缘分开小腿三头肌暴露胫后血管和神经,向远端追踪观察跟下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状况,并以过内踝尖和跟腱止点下缘的连线为参考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起点和到它的距离,对研究所得解剖学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跟下神经出现率100%,其中20侧(31.25%)起源于胫神经的分叉出处,12侧(18.75%)跟下神经直接来自胫神经,其余32侧(50%)均来自足底外侧神经;跟下神经穿()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前分为后支和前支,后支支配跟骨结节内侧突和跖长韧带,到跟骨结节前缘的平均距离(6.02±0.68)mm,前支主要支配小趾展肌,平均距跟骨结节前缘(9.56±2.79)mm。 结论:跟下神经前支与后支在()展肌和足底方肌之间可同时或各自被卡压,其表现症状也可不同;跟骨骨刺发生时,跖长韧带神经支更容易被累及引发神经源性足跟痛,但不一定出现小趾展肌萎缩或外展受限等肌支症状。 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与跟下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足跟痛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解剖,向远端暴露跟内侧、跟下神经直到足底,观测跟下神经起源点与跟内侧神经起源点和胫神经分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以跟骨内侧结节后缘(即跟腱止点下缘)为A点,内踝尖为B点,舟骨结节为C点,以AB、AC为参考线,尽可能将足置于中立位,观测跟内侧、跟下神经穿参考线的位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X±s)和百分数(%)表示,并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跟下神经源点平均位于胫神经分支点下(14.70±5.80)mm和跟内侧神经起源点下(34.19±10.35)mm;跟内侧神经在跟内侧分布广泛,但中间支(主支)穿行位置相对恒定,平均穿AB、AC线的44.46%和39.68%处;而跟下神经为单干,其过AB、AC线的平均位置在49.26%和41.63%处。跟内侧神经的中间支(主支)行程与跟下神经比较相似,跟内侧神经走行于跟下神经的浅层或稍后方。经统计分析,AB、AC间距离男性略长于女性,但神经穿参考线的位置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跟下神经阻滞操作容易,且对其他神经影响较小,可被用于神经源性足跟痛的鉴别诊断;跟内侧神经中间支(主支)和跟下神经行程较一致,熟悉其解剖特点对指导跟下神经外科减压术避免或减少跟内侧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刘海昌;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苏州大学;
  • 学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夏春林;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跟内侧神经,跟下神经,足跟痛,解剖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