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运脾津、通脾络”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理论及实验研究
【6h】

“运脾津、通脾络”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理论及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消渴(2型糖尿病,T2DM)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这种矛盾病理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且中医“脾”之概念与现代医学“脾”并不等同,其运化水谷精微之作用涵盖了胰腺功能在内。胰岛微血管不仅为胰岛细胞提供生存微环境,且可将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内分泌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相应靶器官以调节机体糖代谢平衡,因此保护胰岛微血管在T2DM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从“脾”论治消渴(T2DM)的学术新观点,将“运脾津、通脾络”作为消渴(T2DM)新治法,通过整体与细胞实验研究显示了其科学内涵及应用价值,为该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通过建立T2DM大鼠模型,观察糖尿病大鼠胰岛微血管、胰岛细胞病变特征及“运脾津、通脾络”治法代表药物津力达颗粒(JLD)联合通心络胶囊(TXL)干预作用;同时运用高糖诱导建立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观察上述药物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上述研究探讨“脾(胰)”之“孙络.微血管”病变在消渴(T2DM)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有效治法与方药,同时也为从“脾”论治消渴(T2DM)及脉络学说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提供科学诠释。  方法:  1.“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作用研究  1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津力达组、通心络组、津力达+通心络组、罗格列酮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分别给药干预。喂养4周后,以链脲佐菌素45 mg/kg腹腔注射建立T2DM模型,72h后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13.9 mmol/L为模型成功,不符合标准者剔除。继续高脂喂养及药物干预8周,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糖、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  2.“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胰岛微血管病变干预作用研究  动物模型及分组给药同上,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醛固酮(ALD)水平,非放射性微球法测定胰腺及胰岛血流量变化,D-PAS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成像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胰岛微血管形态结构及微血管内皮超微结构,Real-time PCR检测胰岛细胞中内皮细胞标志物Nestin mRNA表达。  3.“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干预作用研究  动物模型及分组给药同上,检测血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水平,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胰岛组织内分泌激素表达,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Westem blot检测胰岛Akt、p-Akt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胰岛增殖基因PDX-1及Ngn3mRNA表达。  4.“运脾津,通脾络”法对高糖诱导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干预作用研究  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株MS-I接种于96孔板或培养皿中,待细胞长至80%时,弃去1日培养基,加入含1%胎牛血清低糖(5.6 mM) DMEM培养基同步化培养24h后用于实验。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津力达组、通心络组及津力达+通心络组,每组平行设置3~5个复孔,运用高糖(50 mM)培养基建立损伤模型,并给予药物干预,分别培养48h、lw、2w,MTS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48h细胞凋亡率、收集细胞上清液、细胞及细胞裂解液,检测细胞上清NO、SOD、MDA、ET-1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簇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 3表达;  结果:  1.“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津力达、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降低;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津力达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 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津力达显著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MDA含量(P<0.05,P<0.01)。  2.“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胰岛微血管病变干预作用研究结果:各给药组均可显著降低血清ET-1、AngⅡ、ALD含量,并升高血清NO含量,与津力达组比较,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组ET-1含量显著降低,通心络组血清ALD含量较津力达、罗格列酮组显著降低;各给药组显著增加胰腺血流量,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可显著增加胰岛血流量,通心络组显著升高胰岛/胰腺血流比值;D-PAS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镜结果显示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组能有效改善胰岛微血管形态及微血管内皮结构,减轻胰岛微血管病变,津力达+通心络组显著上调Nestin mRNA表达,其作用优于其他给药组(P<0.05,P<0.01)。  3.“运脾津,通脾络”法对T2DM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津力达、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可升高HOMA-%β指数;津力达、津力达+通心络、罗格列酮可显著降低血清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水平,增加胰岛内胰岛素表达,减少胰高血糖素表达,并改善胰岛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同时增加胰岛p-Akt表达,升高p-Akt/Akt,津力达、津力达+通心络组可显著增加PDX-1、Ngn3 mRNA表达(P<0.05,P<0.01)。  4.“运脾津,通脾络”法对高糖诱导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津力达、通心络、津力达+通心络可显著升高上清液中NO、降低ET-1含量,改善高糖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提高细胞存活率,同时升高细胞上清液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减少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同时减少细胞凋亡率,并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 3蛋白表达,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P<0.05,P<0.01)。  结论:  1.本研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吸取近代名医张锡纯消渴“起于中焦,极于上下”的学术思想,提出消渴病(T2DM)从“脾”论治新观点,指出脾失健运导致的水谷精微输布和代谢紊乱及不平衡状态为其发病之关键,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所致胰岛“孙络.微血管”损伤为T2DM发病的重要因素,首次制定消渴(T2DM)“运脾津、通脾络”新治法,不仅诠释了脉络学说的科学内涵,同时凸显了针对“起于中焦”的运脾津治法的科学价值,为消渴(T2DM)临床防治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2.“运脾津”代表性药物津力达颗粒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作用,“通脾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在保护胰岛微血管、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运脾津+通脾络”治法联合应用优于单独使用,具有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之功效。  3.“运脾津”代表性药物津力达颗粒能够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并促进胰岛细胞增殖;“通脾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有效保护T2DM大鼠胰岛“孙络.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两药联合运用通过改善胰岛生存微环境减少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脂代谢,显示出“运脾津,通脾络”治法的独特治疗特色和优势。

著录项

  • 作者

    庞洁;

  •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吴以岭;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消渴病,脉络学说,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