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10年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凡亚比”和“鲇鱼”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6h】

2010年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凡亚比”和“鲇鱼”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热带气旋登陆最多、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热带气旋的强度、结构及路径的异常变化是目前台风预测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选取2010年西北太平洋两例超强台风一“凡亚比”(1011)和“鲇鱼”(1013)作为研究对象。“凡亚比”西行靠近我国期间,强度快速增强。“鲇鱼”为2010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台风,对我国而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菲律宾登陆并以西偏南路径移入南海后路径突然北折,出现突变,该突变的预报难度很大。本论文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多种诊断方法,分别对“凡亚比”的强度结构演变及“鲇鱼”的路径突变过程展开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合力散度分析方法应用于“凡亚比”台风强度及结构演变的诊断,发现合力散度强度及分布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强度及结构的演变。对整层垂直积分合力散度的分析结果指出,与台风环流相伴随的合力辐合区首先出现在台风中心偏东一侧,辐散区随后发展起来,位于辐合区外围。随着台风不断发展,合力散度分布的对称性也不断增强。“凡亚比”鼎盛阶段,合力辐合区呈半径约150km的近似圆形分布,中心附近强度最大,向外逐渐减弱;辐散区在外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类似螺旋云带形式的分布特征。整个模拟时段内,合力辐合平均强度均大于辐散平均强度,并与台风强度存在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凡亚比”台风合力散度垂直分布的分析指出,台风中心东侧合力散度异常信号首先出现并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整个时段内,“凡亚比”的合力辐合、辐散交界处与上升运动及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鼎盛期,该交界区域能够指示出台风眼壁的位置。经过对合力散度方程各项的分析发现,水平风速的平流变化项是台风眼区合力辐合部分的主要贡献项,垂直风速的平流变化项则决定了台风眼壁附近的合力散度分布特征。  从引导气流、热力结构演变的角度诊断分析了超强台风“鲇鱼”的路径突变成因。首先利用运动方向角定量识别“鲇鱼”路径的五次转折和六个阶段,其中最显著的北翘阶段的运动方向角度差达到1350。对影响系统和引导气流的分析指出,在路径突变阶段,台风处于弱环境场中,对流层中低层800-600hPa引导气流首先由偏东风转为偏西南风,之后整层引导气流才发生相应转变。运用气旋相空间(CPS)方法对“鲇鱼”的热力结构特征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能够指示对流层低层热力非对称结构特征的E参数在台风路径突变前6小时符号发生反转,同时也早于引导气流转向,之后维持符号不变至“鲇鱼”编号结束(台风右侧持续偏暖)。弱环境场中,台风的“趋暖”特性首先促使“鲇鱼”路径向右偏转,随后偏北的引导气流增强,导致“鲇鱼”路径持续右转。B参数符号的转变对“鲇鱼”路径突变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进一步,利用有限区域风场分解的新方案将风场进行分解,重点分析了“鲇鱼”路径转折期间的风场动力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路径突变阶段,主要引导层内(对流层中低层)南风的大范围增强对“鲇鱼”路径的北折有一定贡献;位于“鲇鱼”路径右前方的高层辐散带的维持及其走向的摆动对台风移动趋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辐散带与大范围上升运动区有很好的配合,对台风的移动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台风右侧为暖区的原因。  最后运用WRF模式对“鲇鱼”台风开展了长达132小时的高分辨率(最高分辨率为3km)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鲇鱼”的路径北翘及在我国的登陆过程。模拟的路径、强度与观测较为一致,对高低空影响系统的演变特征、海上及陆地降水分布特征等的模拟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并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诊断了“鲇鱼”台风的路径突变过程,进一步验证了前面观测分析中的主要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