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斑痣盘菌科分类及松针散斑壳生物学特性研究
【6h】

斑痣盘菌科分类及松针散斑壳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收集与整理

2显微检查

2.1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2.2制片检查及显微描绘

2.3描绘

3分类依据

4生物学特性研究

4.1菌种来源

4.2培养基

4.3供试药剂

4.4菌落的培养性状

4.5子囊孢子的萌发特性

结果与分析

1斑痣盘菌科属、种的分类

1.1属征

1.2分种检索表

1.3种的描述

2松针散斑壳生物学特性研究

2.1松针散斑壳的菌落生长、繁殖特性

2.2松针散斑壳子囊孢子萌发性状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是菌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采用现代菌物学和林木病理学研究技术,从形态解剖、个体发育、生态、地理分布、产果期等方面对斑痣盘菌科的部分种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同时,对引起松落针病的主要病原菌--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umpinastri)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培养性状和子囊孢子萌发特性两部分.以Darker(1967)、Cannon&Minter(1986)、Johnston(1986)等人提出的分类系统为主要依据,对自行采集和保存在森林保护教研室的160余号斑痣盘菌干标本进行鉴定与分类,共查明隶属于小双梭孢盘菌属(Bifusell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斑痣盘菌属(Rhytisma)、小鞋孢盘菌属(Soleella)4属的13个种,其中除了9个国内仅见报道或描述不详的已知种外,还包括4个新种:硕唇散斑壳(Lophodermium crassichilum)、红唇散斑壳(L.rufolabium)、映山红斑痣盘菌(Rhytisma rhododendri-simsii)、微皱斑痣盘菌(R.rugulosum).编制了4属的分种二叉式检索表,对各种提供了形态解剖学特征的描述与图解、寄主、中国和世界分布、生态及产果期的记载,并加以讨论.其寄主植物涉及7科,即蕨类植物中的里白科、裸子植物中的杉科和松科以及属于被子植物的茶科、冬青科、槭树科和杜鹃科.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AAUFP).对合肥地区引起松落针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确定松针散斑壳(L.pinastri)为主要病原菌.以组织分离法获得松针散斑壳的纯菌落,研究了不同营养、p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菌落特征及生长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3种杀菌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L.pinastr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4种培养基对该菌的生长量影响不大;生长最适pH值为5.6-6.4,在pH值3.0-7.2时菌落均可生长;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35℃,生长最适温度为24℃,超过35℃时菌丝几停止生长;毒力测定试验表明:3种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1100μg/ml、甲基托布津EC<,50>为0.2649μg/ml、百菌清EC<,50>为1.7920μg/ml,综合考虑用于防治松针散斑壳引起落针病的杀菌剂以50%多菌灵为最好,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效果最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