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6h】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5.4 技术路线

2 农用地集约利用及评价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用地

2.1.2 农用地集约利用

2.1.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2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2.2.1 地租理论

2.2.2 农业区位理论

2.2.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集约经营理论

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农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1.1 产业经济因素

3.1.2 社会人口因素

3.1.3 生态自然因素

3.1.4 科学技术因素

3.2 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3.2.3 指标选取说明及计算方法

3.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的预处理(标准化)

3.3.3 评价模型选择

4 宜昌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1 宜昌市概况

4.1.1 自然地形条件

4.1.2 经济环境

4.1.3 农用地利用现状

4.2 宜昌市农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2 评价过程及结果

4.2.3 评价结果分析

5 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5.1 更新土地利用理念,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5.2 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地综合效益

5.3 加大扶持力度,力助农企成长

5.4 实现占补平衡,加快生态建设

5.5 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发展农业需要依靠土地,其中农业用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多导致人均耕地少且农用地后备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的粗放经营,及日益增长的用地需求给土地供应和农用地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而寻求新的城市建设土地只一味的侵占农用地是非常愚昧且不合理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农用地利用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谐有效可持续性发展,只能转变现有的农地粗放管理经营方式,渐而向集约化利用形式转化。宜昌作为中部丘陵综合复杂地形地带的典型代表,其区域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而农用地利用节约集约评价中对该典型性区域研究也较少。所以,研究中部丘陵山区等综合地形代表城市宜昌的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总共通过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阐述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的农用地利用环境背景,解释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对国内外研究农用地节约利用现状进行总结概括综述,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列出整体框架。
  第二部分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即农用地相关理论及概念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主要介绍了农地利用相关的五个理论:地程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集约经营理论。指出指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有限的农地面积上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用地利用综合效益,充分发掘农用地利用潜力,从而在农用地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持续发展道路。基于此理论前提,以经济、人口、环境、科技四大因素为基本思路,构建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列出17大指标,确定以因子分析法统计模型对农用地利用度进行计量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则为第四、五章,列出宜昌市农地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数据,由上文确定的方法以宜昌市为例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得出结论:宜昌近15年的农用地利用程度随着时间变化而显著提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并根据计算出的指标权重分析得到,17项指标中的产业经济类指标最为重要,显示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并在此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5大建议对策,对以后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结论,对全文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指出本文研究时的创新点、成功性以及存在的缺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