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肥市域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的研究
【6h】

合肥市域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文献综述

1.1相关概念及作用

1.2 城市生态廊道的研究动态

1.3景观格局的研究动态

1. 4城市生态廊道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实验软件介绍

2 引言

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的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的位置与自然概况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合肥市廊道的总体概况

4.2 城市绿色廊道建设率

4.3合肥城市绿色植被廊道的网络格局

4.4 骨干绿色廊道的比较分析

4.5绿色廊道内部结构的分析—以道路绿廊为例

5 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2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充斥着太多的混凝土结构,人们居住的环境日益恶化,同时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造成自然斑块不足,城市绿量逐渐降低。因此,要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利用Daogle、ArcGis、Erdas、GoogleEarth等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合肥市域范围内的各类型生态廊道的景观构成、网络结构特点、城市绿色廊道的节点与绿心分布、绿色骨干廊道、道路绿色廊道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区面积11429.68 km2,其中市区面积约925 km2(含巢湖水域面积72.93 km2)。结论如下:
  (1)合肥市域范围内主要有由植被组成的绿色廊道、交通网组成的灰色廊道、水系组成的蓝色廊道。廊道总面积为984.4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6%;灰色廊道、蓝色廊道、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廊道总面积的38.14%、10.15%、51.71%;而绿色廊道面积最大,其中:道路绿色廊道长度为15040.28 km,面积为416.79 km2,密度为1.32 km/km2,又以各县主路绿色廊道的比重最大。道路绿色廊道无论是长度、面积,还是密度,其值都大于河流绿色廊道;环城绿带的面积仅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3.88%,面积最小;合肥市域绿色廊道的网络总面积为864.82 km2,虽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但其作用却很重要;合肥市域绿色廊道网络总面积中,绿色廊道面积最大为509.1 km2,节点面积次之为310.33 km2,绿心面积最小为45.39 km2。
  (2)合肥市各县各类型廊道的景观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各县的道路绿色廊道面积为:长丰(58.72 km2)>肥东(40.42 km2)>庐江(29.83 km2)>巢湖(26.73 km2)>肥西(21.4 km2);河流绿色廊道面积占各县绿色廊道总面积的比例为:庐江(11.9%)>长丰(7.6%)>肥西(6.6%)>肥东(5.8%)>巢湖(5.4%);从绿色廊道总的密度来看,各县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密度相差不大,但道路绿色廊道密度最大的是长丰县,其密度为1.69,占绿色廊道总密度的30.67%。
  (3)道路绿色廊道的建设率普遍高于河流绿色廊道,各县的道路绿色廊道建设率依次为:肥东0.94>长丰0.82>巢湖0.8>庐江0.78>肥西0.6;河流绿色廊道的建设率普遍较低,各县均有一半以上的河流廊道没有绿化覆盖。
  (4)合肥市域范围内,绿色廊道的网络总的线点率为1.142,环通度为0.231,连通度为0.542,总体上绿色网络结构不够完善,影响了绿色廊道的生态效应。而相比之下,绿色骨干廊道的网络结构比之复杂的多。在合肥市绿色骨干廊道的网络系统中,道路、河流的绿色骨干廊道的线点率分别为1.28、1.18;环通度分别为0.32、0.33;连通度分别为0.59、0.61。
  (5)合肥市域范围内共有1220个绿色廊道节点,其中:道路绿廊节点居多,有1035个,占总节点数的84.84%;而河流绿廊的节点较少,仅有181个。另外,绿色廊道的总面积也不大,为310.33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72%。除了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大型立交桥下所构成的节点面积较大之外,一般情况下绿色廊道的节点面积较小。
  (6)合肥市域的绿色廊道共有292个附着节点,总面积为45.39 km2,其分布范围从0.008 km2到3.069 km2不等,平均面积为0.157 km2。其中,道路绿廊的绿心所占比重较河流绿廊的大,其面积约占绿心总面积的77.37%。
  (7)研究合肥市域的主次干道及对外交通干道的绿色廊道的断面形式及植物的配置情况,发现合肥市区道路断面布局以两板三带式为主,而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的出现的频率较低。合肥市的道路绿色廊道的植物多以乡土树种为主,也适当应用了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道路绿色分车带一般具有一定的宽度,其植物的配置多以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而在道路两侧绿化带,植物的配置较为简单,多为单一的乔木,偶有配有灌木和地被植物,绿化结构较单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