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方艺术创作方法演进之反思:达芬奇、德拉克洛瓦和波洛克的比较研究
【6h】

西方艺术创作方法演进之反思:达芬奇、德拉克洛瓦和波洛克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艺术创作方法及相关理论问题

1.1 艺术创作方法的定义及构成

1.1.1 艺术创作方法的定义

1.1.2 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

1.1.3 创作方法与时代的关系

1.2 创作方法的类型

1.2.1 已有的创作方法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1.2.2 创作方法的分类标准的选择

1.2.3 创作方法的细化

1.3 创作方法的共性与个性

1.3.1 创作方法的时代共性

1.3.2同一创作方法下艺术家的个性

第二章 艺术创作对象呈现形态之比较

2.1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发展

2.1.1达芬奇:严格对应

2.1.2德拉克洛瓦:局部对应

2.1.3波洛克:无对应关系

2.2 艺术创作呈现的形象世界的变化

2.2.1 达芬奇:神的世界

2.2.2 德拉克洛瓦:人神同在的世界

2.2.3 波洛克:纯粹由欣赏者想象的世界

2.3 艺术创作呈现的符号系统的发展

2.3.1 达芬奇:低调、和谐

2.3.2 德拉克洛瓦:动态、热烈

2.3.3 波洛克:随意、抽象

2.4 对象形态演进之反思

2.4.1 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

2.4.2 从浪漫主义到抽象主义

第三章 艺术家的主观诉求的发展

3.1 创作态度的发展

3.1.1 达芬奇:严肃的事业

3.1.2 德拉克洛瓦:严肃的事业与一定的游戏性

3.1.3 波洛克:自认为严肃的事业和他人眼中的游戏

3.2 创作目标的发展

3.2.1 达芬奇:主观追求真,客观呈现美

3.2.2 德拉克洛瓦:真与美结合,美为主导

3.2.3 波洛克:欣赏者再创造和价值认同中实现的美

3.3 艺术家看重的主观因素的发展

3.3.1 达芬奇:感觉、理性

3.3.2 德拉克洛瓦:情感、想象

3.3.3 波洛克:非理性、潜意识

3.4 对艺术家主观诉求的演进之反思

3.4.1 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

3.4.2 从浪漫主义到抽象主义

第四章 欣赏者的接受维度的演进

4.1 欣赏者的演变

4.1.1 达芬奇:赞助人

4.1.2德拉克洛瓦:中产阶级

4.1.3 波洛克:鉴赏家、反叛青年

4.2 欣赏接受模式的演变

4.2.1达芬奇:崇拜式

4.2.2 德拉克洛瓦:行动式

4.2.3 波洛克:直觉式

4.3 接受的难易程度的演变

4.3.1 达芬奇:认知的相对容易与审美接受的相对困难

4.3.2德拉克洛瓦:审美与认知都相对容易

4.3.3波洛克:审美与认知都很难

4.4 对欣赏范式演变的反思

4.4.1 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

4.4.2 从浪漫主义到抽象主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何怡;

  •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黔;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绘画理论;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