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
【6h】

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及遗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抗性突变菌株Fr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抗性突变菌株Fr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遗传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测定

2.2 抗氟吗啉突变菌株Fr的抗药性水平测定

2.3 突变菌株Fr对氟吗啉抗药稳定性测定

2.4 突变菌株Fr对氟吗啉的抗药性在无性后代的遗传研究

2.5 突变菌株Fr有性后代对氟吗啉抗药性的遗传研究

2.6 抗性突变菌株Fr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7 突变菌株Fr对大豆植株的致病力

2.8 突变菌株Fr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遗传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4.2 安徽省大豆疫霉抗氟吗啉突变菌株Fr的诱变及遗传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展开▼

摘要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重要病害。药剂防治仍是目前防治大豆疫病的最主要措施,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杀菌剂以阻止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迄今关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药性监测和遗传研究较少,且在安徽地区未见研究报道。为了阐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抑制机理及遗传规律,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氟吗啉防治大豆疫病及对氟吗啉的抗药性治理提供试验依据,本学位论文对安徽省大豆疫霉菌株对氟吗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进一步研究了大豆疫霉菌株对氟吗啉的抗药性遗传及其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
  通过对安徽省43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43个大豆疫霉菌株的EC50值的范围在0.0758μg/mL~0.1892μg/mL,平均值为0.1274μg/mL,均小于1μg/mL。可以看出,安徽省的43个大豆疫霉菌对氟吗啉是敏感的,没有抗药性的菌株。抗性监测结果显示,安徽省的43株大豆疫霉菌株,根据采集地的不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程度也是有一定差异。来自太和地区的TH系列菌株对氟吗啉最敏感,其EC50值为0.0965μg/mL;而来自安徽泗县SX系列菌株及萧县XX系列菌株对氟吗啉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其EC50值分别为0.1514μg/mL和0.1502μg/mL。
  通过对我省的43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高浓度药剂诱变,发现有部分菌株会出现角变区。将角变区在20μg/mL的含药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只有1个角变区能够快速生长,最终得到1个抗药性突变菌株Fr。通过研究突变菌株Fr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发现,突变菌株Fr的抗药水平比亲本敏感性的菌株高了1023倍。同时试验结果显示,突变菌株Fr较亲本敏感性菌株在以下生物学性状方面没有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1)突变菌株Fr的生长速率和亲本无较大差别;(2)Fr菌株的游动孢子囊的产量及大小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无较大差别;(3)突变菌株Fr在排孢孔的大小及卵孢子大小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无较大差别,但卵孢子产量较亲本较低。试验还发现,突变菌株Fr与亲本敏感性菌株有着相似的致病力,都能快速侵染大豆植株。
  通过建立抗药性突变菌株Fr的单游动孢子系G1代及G2群体及单卵孢系的D1代及D2代群体,研究该抗性突变菌株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豆疫霉对氟吗啉抗性遗传至少存在2种类型:(1)抗药性突变菌株Fr在继代培养时,即丧失抗性;该性状可能由细胞质中不稳定遗传的线粒体基因控制。(2)抗性突变菌株Fr,其抗药性在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后代均是稳定的,但来自同一突变菌株的后代类型的不同单孢个体间对氟吗啉的抗性程度有所差异。
  通过对该突变菌株Fr后代的生长速率及致病力的研究发现,突变菌株Fr的无性及有性繁殖后代,在生长速率及致病性方面性状不能够稳定遗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