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后路单开门与颈前后路联合术后轴性症状对比分析
【6h】

颈后路单开门与颈前后路联合术后轴性症状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主要表现

3 术前准备及术式

4 术后处理

5 资料获得方式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1 可能影响疗效判定的因素

2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3 手术注意事项

4 前后路联合术中使用植入物—cage或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融合+前路钢板+后路铆钉

5 颈部轴性症状、及其与颈椎曲度的关系

6 术后效果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

7 严重颈椎曲度丢失病例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后联合入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相比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增加前路手术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轴性症状的发生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同一组医师从2011年10月到2014年1月,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cage或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融合+钢板融合固定)与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开窗铆钉固定)治疗重型颈椎病的患者,术后配合本研究患者通过门诊随访获取资料,共获得有完整病历资料患者50例。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共22例(A组);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B组)。术后随访6-48个月,分别对两组术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1、轴性症状  根据患者描述结合目前文献通用分级方法,分级采用四分法:优,术后无颈部不适症状;良,症状出现在劳累或受凉时,症状较轻,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休息或卧位可缓解,无需服用止痛药物;一般,症状出现较为频繁,但每年不超过约三个月,颈部可有压痛痉挛,服用止痛药物缓解;差,症状出现很频繁,超过三个月,颈部疼痛僵硬麻木症状严重过,止痛药物效果不佳。  2、神经功能评价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17分法,满分共17分,最低0分。其中,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占4分,上下肢及躯体的感觉功能占2分,膀胱功能占3分。根据患者自诉将病情分为四级:四肢功能减退严重甚至完全瘫痪,需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正常生活需要为0-4分,严重型;四肢功能减退较重型轻,但仍不能从事一般工作为5-8分,较重型;四肢的功能受损,从事一般工作尚可9-12分,中度型;功能受损程度轻,胜任一般日常工作及生活能力,13-16,轻型。改善率的计算公式:[(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RIS≥75%为优,50%~75%为良,25%~50%为可,<25%为差。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3、影像学测量  50例患者手术前和随访时均摄颈椎中立侧位片.运用Ishihara's法测定患者颈椎曲度指数,从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做颈2-6椎体后缘的连线,测量长度为D,颈3-5椎体后缘到D的垂线距离记为d1,d2,d3,CCI的计算公式为:di/D。椎间滑移范围采用Tanaka方法测量经上位椎体后下缘e点做下位椎体后缘连线F的平行线计算两个平行线之间的距离c=c1+c2,屈曲位e点在F线之前c1为正值相反为负值.过伸位e点在F线之后c2为正值,相反为负值。比较术前及术后c值的变化。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用±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偏态分布资料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法。检验水准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分析两组JOA改善率发现均获得较好的功能改善,联合入路手术组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相对低,A组颈椎曲度指数较B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A组患者病变节段的椎间滑移度基本可以忽略,而B组相对较大。  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cage或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融合、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获得较好的功能改善,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对维持术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