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研究
【6h】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新西兰大白兔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建立

3.2 建模后新西兰大白兔的脑脊液的留取

3.3 建模后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的测量

3.4 建模后新西兰大白兔脑脊液Rho激酶ELISA检测

3.5 14天后新西兰大白兔的处死及脑组织摘除

3.6 新西兰大白兔的脑组织称重及大体标本测量脑室大小

3.7 新西兰大白兔的脑组织及基底动脉病理切片的制备

3.7.1 取材固定

3.7.2 脱水透明

3.7.3 侵蜡包埋

3.7.4 切片、贴片

3.7.5 染色、封固

3.8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新西兰大白兔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成功建立

4.2 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直径及血流速度

4.3 新西兰大白兔Rho激酶ELISA检测结果

4.4 脑组织重量及脑室大小情况

4.5 脑组织及基底动脉病理切片表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蛛网膜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信号传导机制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且好发于青壮年的特点,因此提高蛛网膜SAH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血红蛋白堵塞蛛网膜下腔,在晚期可出现蛛网膜下腔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导致晚期并发症脑积水的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底部大容量动脉管腔的继发性挛缩,可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缺血性神经损伤,是SAH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CVS)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生机制是由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节,其中Rho激酶所诱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在CV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  以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于SAH早期应用Rho激酶抑制剂,通过检测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情况,观察新西兰白兔基底动脉的大体标本、显微标本、脑组织肿胀程度等,阐明SAH后Rho激酶抑制剂的应用与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原因的关系;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方法:  1.模型建立:将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抽取其耳中动脉血液1.5ml,经颈枕交接区穿刺确定进入枕大池后,将抽取的自体动脉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如出现颈部强直、烦躁或嗜睡且无呼吸心跳异常及死亡者既认为造模成功。  2、选择造模成功符合纳入标准的新西兰白兔4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  3、实验组给予Rho激酶抑制药Y-276323mg/kg.d,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10mg/kg.d,均分6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尼莫地平10mg/kg.d,分6次口服。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抽取脑脊液,应用ELISA检测法检测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水平;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行兔颈内动脉彩超检查测量其管径大小及血流速度变化,以预测脑血管痉挛程度;14天后取出兔基底动脉及大脑观察其大体标本的形态、色泽、弹性等变化,并将各组新西兰白兔大脑组织称重,从而判断脑组织水肿的情况。  结果:  1、实验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Rho激酶表达水平,实验组3天、7天、10天、14天的脑脊液Rho激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实验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彩超显示兔颈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实验组略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14天后取兔基底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18例动脉内膜完整中间肌层及外层弹力纤维完好,2例内膜点状破损;对照组4例动脉内膜完整中间肌层及外层弹力纤维完好16例内膜点状破损,中间肌层增生肥厚。实验组血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4、14天后取兔脑组织,对照组16例出现不同程度蛛网膜下腔粘连及纤维化,12例出现脑室扩大;实验组3例出现脑室扩大,6例出现轻度蛛网膜下腔粘连及纤维化(p<0.05)。对照组平均脑组织重量明显大于实验组脑,显微镜下见对照组1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脑细胞水肿坏死,实验组5例出现脑细胞水肿伴点状坏死灶(p<0.05)。  结论:  1、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导致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升高,Rho激酶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相关。  2、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能改善SAH后急性脑血管痊孪引发的血管变性重构,为神经外科防治急性脑血管痉挛性损伤提供了临床依据。  3、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能阻止蛛网膜颗粒和蛛网膜下腔纤维化,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