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h】

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背景

(一)列宁的思想理论历程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源泉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现实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二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

(一)和平共处思想的酝酿阶段

(二)和平共处思想的正式提出

二、列宁和平共处理论的发展

(一)成熟与实践阶段

(二)和平共处思想在苏联的发展

(三)和平共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和平共处的基础

(二)和平共处的方式

(三)和平共处的原则

(四)和平共处的目的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特征

(一)平等性

(二)警惕性

(三)斗争性

(四)策略性

第四章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为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外交转型期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对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平外交原则具有指导作用

(四)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开辟了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共存的国际格局,并基于时代背景在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中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创新外交举措,进一步形成了和平共处理论。和平共处思想是一项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策略性的外交理论,目的在于利用与资本主义争得和平共处的时机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的外部环境,并利用资本主义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实力,以及在和平共处时期不放弃阶级斗争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摩擦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来削弱资本主义阵营力量。这一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特点,既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灵活结合,又体现出两制国家间斗争与共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它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思想,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完全替代发展到和平共处,无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在和平共处中不放弃阶级斗争,把和平竞赛作为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是对世界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世纪初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重创了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依然强大,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加之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体仍处于发展阶段,世界舞台上还未形成社会主义变更的主体力量,赶上并超越资本主义具有长期性,两制的并存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对于当下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两制关系,以多样化多元化的眼光去审视资本主义并与其和平共处、坚持和平外交,以及对当下我国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国梦”的实现及世界和平进程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马鑫;

  •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连文;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和平共处思想,社会价值,列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