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变化的临床研究
【6h】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变化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变化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万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和工业化程度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这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turbulence,HRT)现象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有关,被认为是一项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1,2],但在UA患者的危险识别及干预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前后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探讨UA患者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UA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8.1-2009.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分层方法[3]进行危险分层,选取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20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每组同时设置药物对照各20例(各种原因未能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入选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38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63.5±7.3岁。入选者均符合我国《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24小时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后经分析系统中的计算机软件处理并附加人-机对话方式,逐个对R-R间期确认,去除心房颤动、伪差、干扰,取不同模版、不同形态的室性早搏,根据公式分别测量并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参数震荡初始(turbulenceonset,TO)、震荡斜率(tuebulenceslope,TS)。剔除标准为:①心肌病、心力衰竭、结缔组织疾病、肝功能不正常、胆道疾病者;②房室传导阻滞者;③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包括β、M受体阻滞剂)者;④合并严重短期进展性疾病者,如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⑤动态心电图记录效果较差,无法分析者;⑥临时及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者;⑦其它非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心绞痛及心肌损伤者。   试验组拟行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美国PI公司动态心电图记录仪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照组分别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后行2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由计算机自动测量R-R间期,由2名有经验的心内科医师测量计算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反映HRT的TO、TS值。   PCI采用Seldinger法动脉插管技术,经皮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应用SIEMEN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判定,明确病变相关血管。应用计算机辅助冠状动脉造影定量测量系统测定靶血管狭窄程度,计算每个病变部位的最大腔径狭窄百分比。靶血管狭窄≥75%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标准:造影显示靶血管管腔明显增大,残余狭窄小于20%,且获得TIMI3级血流。   病例采用分层、配对、单盲的试验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按照配对条件进行配对。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指标之间采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高危组较中、低危组间TO、TS均有明显差异,而中危组与低危组之间TO、TS无明显差异。介入组与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前各危险分层组间TO、TS均无明显差异(PTO>0.05,PTS>0.05)。介入组经PCI治疗后有效的改善了心肌供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HRT的各个参数得到明显改善,TO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TS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高危组更为明显(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HRT参数在高危组较治疗前TO降低,TS升高(PTO<0.05,Prs<0.05);而中、低危组治疗前后TO、TS无明显变化;PCI组与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相比,PCI组较药物治疗组TO、TS改善明显(PTO<0.05,PTS<0.05);PCI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RT参数变化相关,多支病变组TO、TS异常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HRT指标TO、TS明显异常,并且与危险分层有关。HRT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UA的危险性,高危组较低、中危组明显异常;低危组与中危组相比较无明显异常;同时研究发现HRT异常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多支病变者,HRT指标参数异常更为明显;经过PCI治疗后有效的改善了心肌供血,恢复了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TO、TS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高危组患者,提示HRT与心肌缺血程度相关。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HRT参数在高危组有所改善,而在中、低危组无明显改善。因此对UA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干预(尤其是对高危者)可有利于改善预后。

著录项

  • 作者

    邰炜彦;

  •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肖文良;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