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百会穴对重性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调节机制初步研究
【6h】

针刺百会穴对重性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调节机制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 分采用ReHo方法检测针刺重性抑郁患者百会穴激活的脑功能区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ALFF方法观察针刺重性抑郁患者百会穴后特异性响应的脑功能区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针刺百会穴调节抑郁症DMN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MRI),应用区域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及功能连接度(FC)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针刺百会穴(GV20)对重性抑郁症患者(MDD)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初步探讨针刺GV20对重性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调节机制。  材料与方法:由两位经验丰富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从我院门诊病人中筛选纳入30例首发未治疗MDD患者(MDD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范式,电针刺激受试者GV20或假穴前后行Rs-fMRI数据采集。采用ReHo、ALFF及FC数据分析方法,分析针刺后MDD患者全脑的激活及针刺前后脑功能区变化情况,分析正常志愿者与MDD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差异,分析针刺GV20对MDD的DMN影响。  结果:  1.ReHo分析结果:与假穴对比,针刺GV20后MDD患者ReHo值升高区域主要位于左腹内侧前额叶、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丘脑、右侧颞上回、两侧楔前叶、两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  2.ALFF分析结果:针刺前,MDD组ALFF值较对照组升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右侧前、中扣带回、豆状核、楔前叶及两侧岛叶,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两侧海马、小脑及枕叶;针刺GV20后,且与假穴对比,MDD组右侧前、中扣带回、豆状核及左岛叶ALFF值降低,左侧海马、小脑ALFF值升高,与针刺前MDD组相应异常脑区的变化相反。  3.FC分析结果:  (1)与健康志愿者对比,针刺激GV20前,MDD患者后扣带回/楔前叶与右前额叶皮层及双侧顶下小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MDD患者后扣带回/楔前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下降。  (2)对比针刺百会穴前后DMN的改变情况,发现MDD患者后扣带回/楔前叶与右的额叶皮层、海马及双侧顶下小叶皮层功能连接下降,而右侧前扣带回与后扣带回/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增加。  结论:  1.基于Rs-fMRI技术,ReHo、ALFF及FC的数据处理方法可用于针刺对MDD的脑功能网络调节机制研究。  2.MDD患者对针刺GV20产生特异性的脑功能状态响应,提示针刺治疗可调节MDD的脑功能网络。  3.MDD患者的脑DMN存在异常;针刺GV20可调节MDD的脑DMN,其可能是针刺治疗对MDD的脑功能网络调节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