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壮医药线背穴点灸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评价研究
【6h】

壮医药线背穴点灸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2 临床资料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

7 伦理学原则

8 结果

9 小结

第二部分 讨 论

1 西医学对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2 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对比观察药线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4h内退热效果、完全退热时间,药线干预组不同发热程度的患儿4h内体温下降幅度,总结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化病例标准,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综合分析评价壮医药线背穴点灸在小儿外感发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挖掘整理壮医药特色技法在儿科临床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实施《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重点任务。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发热门诊、急诊,符合中医外感发热及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200例纳入观察对象。按不同发热程度(37.5~38.4℃、38.5~40.0℃)随机分层分组的方法,将200例患儿分为药线干预组100例(37.5~38.4℃50例、38.5~40.0℃50例),对照组100例(37.5~38.4℃50例、38.5~40.0℃50例)。患儿依疾病诊断按相应临床路径进行基础治疗。发热患儿分别予以不同退热干预方法,体温38.5℃以下者,药线干预组给予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8壮/次,体温未下降0.5℃者,隔4小时可重复1次,每天不超过3次,3天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体温≥38.5℃者两组均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或者二种药物交替使用,药线干预组加用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如果体温38.5℃以下的患儿入组后体温升高超过38.5℃,按体温≥38.5℃患儿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结果:药线干预组的4h内退热效果及完全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线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24h、48h的体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2h时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线干预组内不同发热程度的患儿在治疗0.5h后体温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1h、2h、3h、4h后,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药线点灸对38.5~40.0℃组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治疗24h后,两组不同年龄阶段之间患儿体温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8h后,在1~3岁、3~6岁年龄阶段,两组比较有差异性。6~9岁阶段,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药线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药线干预组患儿干预24h、48h、72h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对照组患儿干预24h、48h、72h与治疗前相比,△P<0.05。在治疗72h时两组相比,P<0.05,即药线干预组患儿干预72h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满意度评价,药线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分别为94%、91%。药线干预组依从度为74%,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  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显著,在4h内退热效果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线点灸对38.5~40.0℃组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能明显改善小儿外感发热的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起效快,退热持久,不易反复,缩短疗程,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壮医外治简、便、易、廉的特色,可作为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治疗方法之一,有一定的实用性。

著录项

  • 作者

    王媛媛;

  •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儿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晓春;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壮医药线点灸,小儿外感发热,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