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
【6h】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湿疹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讨 论

1 治疗湿疹高频药物探讨

2治疗湿疹药物功效分类探讨

3湿疹治法探讨

4治疗湿疹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探讨

5结论

6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个 人 简 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中涉及湿疹治疗方药和现代临床治疗湿疹有效的内服和外用方的文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方法,力求揭示湿疹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湿疹的中医临床,科研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本课题所收集的465首来自古代医籍和现代临床报道效验方包括内服和外用方剂,所涉及500多种中药,40多个主要药类,进行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逻辑推理与类比法梳理、论证。  结果:(1)神经网络构成湿疹内服方的主要药类是补血药,清热药,补气药,解表药,利水药,活血化瘀药,其累计频率达82%。当归,生地,白芍,茯苓,防风,白术,甘草,泽泻,苍术,丹皮是内服方使用频次前十位的药物。湿热,血虚,脾虚,血燥,肝郁,风热,湿盛,阴虚,血热,风湿是湿疹内服方排名前十位的证候。构成湿疹外用方的主要药类是杀虫止痒药,清热药,拔毒生肌药,其累计频率为87.5%。白矾,黄柏,蛇床子,石膏,冰片,轻粉是外用方使用频次前六位的药物。(2)聚类特征:在内服方中以甘温和苦寒为代表的两类方剂最具有特征性,在外用方中则以苦寒和辛温为代表。在其他聚类图中,以甘寒,苦寒,辛温为内服方治疗的主要类别,而辛寒和苦温为外用方治疗的主要类别。药物的性味图分布,四气以寒、温之性的两类药物最多,其累计频率为80%,五味则以辛、苦、甘居多,其累计频率为89%。(3)关联规则:臵信度为100%的药组有:白鲜皮--地肤子和甘草;生地--龙胆;当归--生地和白芍;当归--何首乌和生地;防风--当归和荆芥;生地--甘草和龙胆;当归--川芎和生地和防风。臵信度为100%的药类有清热燥湿药---利尿通淋药和清热凉血药和补气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和清热泻火药和清热解毒药。  结论:(1)湿疹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湿热,血虚,脾虚,血燥,肝郁,风热,湿盛,阴虚,血热,风湿为主。(2)治疗湿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用药谱广,药类繁多;内外兼用,各有所长,内服多调补,外用多毒药内服药以补血药,补气药为主,而在外用方用药则以杀虫止痒药居多,且多为有毒药物;寒温并调,辛苦同用,在用药的性味上,以寒温、辛苦甘药物最多;表里同治,气血兼顾,湿疹病位在表,气血失和,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用药除外治皮肤瘙痒,皮损,同时内调气血,和合五脏,调理五脏功能。(3)湿疹治法主要以清热利湿,健脾渗湿,活血化瘀,滋阴养血,通调经络,杀虫止痒,泻火解毒,护肤润燥为主。

著录项

  • 作者

    谢宇晴;

  •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
  • 学科 方剂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力强;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