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至民国粤北地区茶业研究
【6h】

清至民国粤北地区茶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茶树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近代中外贸易的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粤北地区自然环境适合于茶树的生长,其社会文化环境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茶树的利用和共生的结果。  在清代以前,粤北地区已形成对茶叶的加工和利用技术与文化,奠定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粤北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叶贸易、茶饮风俗的形成与发展。以清凉山、丫髻山、笔架山、桂山、九连嶂等为代表的产茶名山在清代时已具规模,到民国时期,产茶山的呈现大幅增加,产茶面积规模则随市场扩大或缩减而时有变化。  清至民国时期粤北地区在茶树栽培地域的选择、茶园的开辟方法、茶树的栽种技术和茶园的管理,以及茶叶的采摘时间、初制与再加工的工序步骤和技术方面颇为讲究,其中尤以茶叶的采摘时间和等级区分为最。但由于茶叶生产并未形成规模化和工厂化,各家制茶标准不一,且存在一定的市场乱象,如以老叶冒充嫩芽、以新茶做旧冒充陈茶、取小部分货品试水等。  受到抗日战争对交通、市场和人员的影响,茶叶的采制和贸易在战争期间一度停滞,战后恢复良好。在贸易上,粤北地区茶叶的成本与售价发展较为平稳,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茶农亏损或大茶商囤积居奇等极端情况。茶叶的产量在粤北各县中分布不均衡,以梅州、清远各县较多,河源、韶关较少,其销地多为本县内销(尤其是在战后),只有少数特优茶叶外销至广州、香港或南洋各埠。  粤北地区由于自古以来即出产茶叶,本地居民早已将茶饮视为其日常生活之必须,他们冲泡瀹饮茶叶,也发展出擂茶的吃茶方式,还以陈年旧茶入药、以茶树枝干作雕刻等。丰富多元的茶叶(茶树)利用方式和文化,是以粤北的茶业生产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也从清民国一直延续至今。

著录项

  • 作者

    林雅斯;

  •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倪根金,黄亚辉;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粤北地区,茶业,清朝时期,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