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研究——以安徽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夜线60分》为个案
【6h】

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研究——以安徽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夜线60分》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匆忙的起步

第一节频道制的试点

第二节 立足合肥扩展全省的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

第三节作为产品的电视新闻的生产过程

第二章 多渠道的消息来源与固定的新闻线路

第一节多渠道的消息来源

第二节 固定的新闻线路

第三章新闻判断——“社会价值观”如何影响“新闻价值观”

第一节经过筛选的新闻选题

第二节记者的妥协与偏颇

第四章 电视技术本身对新闻的影响

第一节作为追求视听效果合一的电视新闻

第二节直播技术的广泛应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展开▼

摘要

一些学者将记者或者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称为“新闻生产”,而将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选择、强调、修饰、遮蔽以及塑造等说成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一个个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基本上只有“新闻联播”一种模式。直到世纪之交,中国电视新闻的这种单一模式开始被“说新闻”、“讲新闻”打破。特别是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都市第一时间》等栏目开播以来,“民生新闻”这个新的词语像一颗石头,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这片湖水中击起一层层的涟漪。事实上,无论像《夜线60分》这类电视民生新闻多么聚焦百姓生活,多么关注下层社会,多么倡导平民视角,它们都和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一样,有选材标准、采访路径、制作和播出方式,一句话,它们同样有一个“新闻生产”的过程。然而在这个共有的“新闻生产”过程中,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自身的特点,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过程与新闻联播或者纸质媒体等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有所不同。
  本论文以安徽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夜线60分》这档民生新闻节目为个案,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过程。通过对《夜线60分》生产过程的解析,来探究在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为什么一些新闻被播出,另一些新闻却被永远的保持“沉默”?为什么有的新闻被放在头版头条而有的新闻就只有几十秒、甚至十几秒的时间就一闪而过?在这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些作用制约和影响着每条新闻的选择、确定、修改和播放,乃至决定着整个节目的内容和风格呢?
  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四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也是整个论文的第一部分,共有三个小节。三个小节分别介绍了《夜线60分》组织建制、栏目定位和新闻生产的流程。全新的栏目,全新的机制,全新的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2007年3月1号《夜线60分》正式开播。在“频道制”的扁平化管理下,《夜线60分》以与传统中心制所无法比拟的直接、迅速、便捷等优势迅速跻身于安徽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龙虎榜,成为一档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然而在这种“频道制”的组织机制和“立足合肥扩展全省的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定位等明显的栏目特色下,新闻的生产过程也必然被烙下了明显的这个栏目的特色印记。“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责、权、利”全在手上,栏目有着很大的自由度,相关负责人可以根据收视情况随时调整节目,主编和责任编辑也拥有了更大的主导权和选择权。通过对《夜线60分》基本情况的解析,可见电视民生新闻的管理和运作机制直接影响着新闻产品的最终形态,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所谓“框架”并不只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模式,外在的组织管理机制也是新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到第四章组成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分别是:多渠道的消息来源与固定的新闻线路、新闻判断以及电视技术本身对新闻的影响。这样的章节安排表面上看每章之间没什么联系,其实这三章是按照《夜线60分》这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生产顺序为逻辑顺序。消息来源是新闻生产的第一步;有了消息才会做出相应的新闻判断,是报道还是不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报道;最后则是电视新闻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考量电视技术本身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现实情况是,不止电视民生新闻,新闻联播和其他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大致是按照上述的这个逻辑顺序进行生产的。而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夜线60分》,它在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导致的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才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与传统新闻联播类新闻栏目比较,类似《夜线60分》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无论在时长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大量的扩充,很多节目的时长达到一个半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在对选题来源、记者的工作速度以及记者和对应新闻口子的关系等方面的依赖要远远大于传统新闻节目。热线电话、新闻线人、网络等,传统联播节目忽视甚至漠视的新闻源,民生新闻节目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新闻源使记者或者栏目消除了新闻数量的压力,但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由于这些新闻源本身的质量、层次和目的不同,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闻的生产。与此同时,记者和“代理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决定记者采访新闻的数量和质量。为了获得更多的独家新闻,很多记者和各单位负责宣传的人打成一片成为很好的朋友。但很多时候,记者从“代理观察者”那轻而易举获得某些新闻的同时却同这些观察者或者单位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作出妥协,最终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产生偏见。
  本论文希望探讨的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深入认识新闻传播的性质、功能,进而重新审视真实、客观、新闻价值、新闻自由等新闻理论基本范畴会有所裨益;同时,通过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对改善和提高此类节目的品位与质量也有帮助;最后,本研究也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著录项

  • 作者

    李琳;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新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芮必峰;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国;
  •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生产工作; 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