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泽厚实践美学探析
【6h】

李泽厚实践美学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李泽厚美学的产生与初步形成

第二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成熟与完善

第二章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主体性实践哲学——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基础

第三章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关于“美”的论述

第三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美感问题

第四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艺术论问题

第五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美育问题

第四章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李泽厚实践美学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迹

第二节李泽厚实践美学是对马克思、康德美学的扬弃

第三节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中国传统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李泽厚是20世纪中国百年美学发展历程中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李泽厚实践美学产生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批判朱光潜、蔡仪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以其客观社会说自成一派,这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关于“实践”和“自然人化”的观点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到了70、80年代,李泽厚根据时代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在哲学上提出了“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观点,在美学上提出了与“工具本体”相对应的“心理本体”,后来又提出“新感性”和“情本体”,由注重客观的社会实践逐步转向对感性个体的关注,形成了工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双重结构。至此,其实践美学逐渐完善并走向成熟。
  李泽厚实践美学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其主体性实践哲学就是其实践美学生长的土壤。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以及六个主体性论纲中。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批判地吸收康德主体性哲学而形成的,但又保存了马克思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即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具有首要地位。按李泽厚的说法,实践导致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的人化产生主体性的外在方面,即工艺——社会结构面;内在自然的人化产生了主体性的内在方面,即文化——心理结构面。而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主要研究主体性的内在方面,文化心理结构即心理本体包括后来的情本体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的积淀的过程,通过积淀自然向人生成,理性向感性生成,人类向个体主体生成。
  李泽厚实践美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他都相应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理清这些范畴是理解其实践美学精髓的一把钥匙。他的实践美学提出了诸如“实践”、“主体性”、“自然的人化”、“新感性”、“积淀”、“历史本体论”等范畴。在关于美的论述上,李泽厚的观点是不断发展的,在20世纪50、60年代,李泽厚对美的看法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后来,他又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在美的本质或根源这个问题上,李泽厚认为美根源于实践,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李泽厚还对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以及艺术美作了具体的阐述。在美感论上,李泽厚早期提出了美感的二重性,认为美感是客观功利性和主观直觉性的统一,“内在自然的人化”是他解释美感产生的基础。美感分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和四个要素——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在艺术论上,李泽厚认为艺术品是美感的物态化产品,他认为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因为艺术是通过形象与典型反映现实的。后来,他又认为艺术是各种艺术作品的总称。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层次即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李泽厚认为未来社会教育学将成为中心学科,主体个性的塑造,心理本体的建立,是通过美育来实现的。关于美、美感、艺术以及美育的论述大体上勾勒出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框架。
  同时,李泽厚美学又具有鲜明的特征,他的美学观点是根据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步步提出来的;另外,其美学思想是对康德主体性和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扬弃;最后李泽厚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儒学。

著录项

  • 作者

    李锐锋;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宛小平;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美学史;
  • 关键词

    李泽厚; 实践美学; 哲学思想; 主体性;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7:2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