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6h】

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1.2 病因病机

1.1.3 辩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3 JAK-STATS转导系统的研究进展

1.3.2 JAK-STATS转导通路激活机制

1.3.4 JAK-STATS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

1.4 MNNG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般造模方法

1.4.2 MNNG复制大鼠CAG模型的研究进展

1.5 针刺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5.2 常规体针治疗CAG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评价标准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比较

1.3.2 治疗前两组胃镜分级、病理学分度积分情况比较

1.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1.3.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1.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比较

1.3.6 治疗后两组患者部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情况

1.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1.3.8 脱落病例

1.4 讨论

1.4.1 中医学对CAG的认识

1.4.2 脾胃虚弱型CAG的证候分析

1.4.3 埋线穴位选择

1.4.4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4.5 埋线对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疗效分析

1.4.6 埋线疗效优于体针的原因探析

1.4.7 埋线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1.2 药物及实验材料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造模方法

1.2.2 实验分组及操作方法

1.2.3 取材方法

1.2.4 观测指标及方法

1.2.5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CAG模型组一般情况

1.3.2 模型复制情况

1.3.3 治疗后大鼠胃黏膜大体观察

1.3.4 大鼠胃黏膜光镜病理观

1.3.5 各组大鼠血清中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1.4 讨论

1.4.1 穴位埋线治疗CAG方式的选择

1.4.2 CAG大鼠模型的建立

1.4.3 CAG发生发展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关系

1.4.4 JAK-STAT转导系统的活化及调控机制

1.4.5 穴位埋线对JAK-STAT转导系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4.6 JAK-STAT转导系统相关因子表达的内在联系

1.4.7 埋线的机理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且难治的一种疾病,穴位埋线疗法对于治疗CAG有较为突出的疗效,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利于埋线疗法在治疗本病上的推广普及。之前的课题研究,我们已经从NF-kB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了穴位埋线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此,我们设置此课题,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期望从JAK-STAT炎症转导通路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为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临床遴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方法:  临床研究收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符合标准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埋线组为治疗组,体针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二组所选穴位一致,分别采取埋线和体针的治疗方式,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胃镜及病理变化、SF-36生存质量表对相应指标给予评分,并对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来判断埋线的疗效情况。  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1周,然后分为空白组15只,造模组65只。空白组采用普通级饲料结合蒸馏水自由饮用的方式喂养。造模组用100μ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结合饥饱失常的方式造模。根据光镜和病理情况确认模型是否复制成功,第22周模型复制成功,成模时成模组大鼠48只,空白组大鼠15只。48只成模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埋线组、体针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6只,成模后所有大鼠统一采用普通级饲料结合自由饮用蒸馏水喂养,埋线组和体针组分别施加埋线和体针干预,模型组、空白组大鼠不采取任何治疗方式,但配合同等强度的抓取和袜套束缚,直至实验疗程结束。实验疗程结束后剖杀4组全部大鼠,取大鼠胃黏膜和血液标本送检,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  结果:  中医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等”症状积分行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等”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胃脘或胸胁胀满、胃痛、大便稀溏、乏力、食少、呕吐清水、口淡”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气短、懒言”症状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改善的趋势;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舌脉方面:治疗后,埋线组舌脉总体好转率大于体针组。  胃镜和病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F-36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各个维度治疗前后组内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鼠模型复制情况:22周胃黏膜病理证实造模成功。  大鼠胃黏膜光镜下形态学观察:治疗后,埋线和体针二组大鼠胃黏膜都有好转,埋线组好转程度大于体针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治疗前后胃黏膜没有明显改变。  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治疗后,埋线组与空白组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与体针组,埋线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EGF、VEGF、TNF-α表达具有一致性,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埋线组、体针组、模型组。  大鼠胃黏膜JAK2、STAT3蛋白表达:治疗后,埋线组与空白组大鼠JAK2、STAT3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体针组和模型组三组大鼠JAK2、STAT3蛋白表达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STAT3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埋线组、体针组、模型组。  大鼠胃黏膜SOCS3蛋白表达:模型组、埋线组、体针组和空白组大鼠胃黏膜SOCS3蛋白表达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体针组、埋线组。  结论:  埋线和体针都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改善胃黏膜的炎症状况,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体针更具优势。  1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配合饱食、饥饿相间的方法在22周造模成功的比例比较高。  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提示:IL-6、EGF、VEGF、TNF-α、JAK2、STAT3、SOCS3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主要作用,JAK-STAT转导系统的活化是介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通路,STAT3是通路活化的关键蛋白,SOCS3是JAK-STAT转导系统重要的负反馈因子,高表达的SOCS3可以抑制JAK-STAT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短期内不会自愈。  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埋线刺激兴奋了中枢神经,通过神经-体液反应进而促进或者抑制特定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另一方面是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了JAK2/STAT3转导系统的异常活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