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肌电影响及临床观察
【6h】

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肌电影响及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病名溯源

1.1 从肢体功能方面

1.2 从患者意识状态方面

1.3 从起病速度方面

1.4 从所中部位方面

1.5 从其他方面

2.病因病机的认识源流

2.1 汉、唐时期

2.2 宋金元时期

2.3 明清时期

3.治疗的认识源流

3.1 汉、唐时期

3.2 宋金元时期

3.3 明清时期

4.近现代机制研究进展

4.1 针刺延缓脑卒中后脑损伤的发展

4.2.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脑组织的血流循环情况

4.3.针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脑代谢功能

4.4.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脑电活动功能

4.5.针刺治疗可激活大脑特定功能区域

4.6.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与剔除试验标准

2.临床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针灸治疗方案

2.3.记录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病例特点

3.2 临床疗效量表评定结果

4.讨论

4.1 “靳三针”疗法方义原理

4.2 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近况

4.3 本研究临床疗效评估

第三章 实验研究

1.实验一:脑电图对“靳三针”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机制实验研究

1.1 检测对象

1.2 仪器设置和工作参数

1.3 实验耗材

1.4 电极位置及记录方法

1.5 电极连接方法

1.6 常规EEG及RBP描记

1.7 分析方法

1.8 结果

2.实验二:表面肌电图对“靳三针”疗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疗效机制实验研究

2.1 测对象

2.2 实验仪器和工作参数

2.3 方法

2.4 测量时间

2.5 观测指标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脑电信号

4.2 表面肌电信号

4.3 本研究对靳三针疗法的疗效机制探讨

第四章 总结及展望

1.研究结论

1.1 临床疗效评估

1.2 基于脑电及肌电信号的初步生理机制研究

1.3 问题与展望

2.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从脑电及表面肌电探讨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机制,并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日常生活、大脑功能等的影响,希望能通过电生理角度进一步掌握患者恢复程度、靳三针疗法对患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有更进一步的协助治疗方案,辅助临床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更进一步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方法:  (1)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脑卒中诊断标准选取22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4~8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靳三针组)与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00例,分别采用靳三针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分2个疗程,每个疗程4星期,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治疗前、完成第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①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及疗效评定,采用常用的评估工具: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②肢体运动功能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四肢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③神经系统专科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分,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恢复程度。  (2)在纳入临床研究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靳三针治疗组患者进行脑电信号检测,予行床边脑电监测检查时,每名患者监测约20~30分钟左右,嘱患者在病床上采用仰卧位调整进入安静闭眼、放松状态,再行脑电采集:记录5分钟平稳脑电图后,进行针刺治疗,再持续记录15分钟及起针后5分钟平稳脑电图。注意同步观察记录患者的行为动作变化、病房环境变化、护理操作情况等,作为剔除、分析脑电数据时的参考。观察各个导联所录α、θ、δ、β波平均功率及波幅分别在三个阶段的变化。  (3)在纳入临床研究的脑卒中患者中,分别对靳三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30例患者的上、下肢进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观察2个疗程前后患健侧RMS比值的变化。  结果:  (1)经卡方检验,x2=1.117,P=0.291>0.05,两组性别经卡方检验,不能认为两组性别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年龄经u检验,P>0.05,不能认为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治疗前量表评定情况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不能认为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患者治疗前后量表评定情况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治疗疗效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定情况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α节律平均功率、α节律波幅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情况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α节律平均功率在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升高,α节律波幅在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θ节律平均功率、θ节律波幅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情况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θ节律平均功率在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θ节律波幅在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δ节律平均功率、δ节律波幅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情况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δ节律平均功率在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δ节律波幅在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β(LF)节律平均功率、β(LF)节律波幅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情况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即①除F4、C3、CZ导联上P>0.05外,β(LF)节律平均功率在其他导联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β(LF)节律平均功率在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趋势,且在拔针后状态阶段较留针阶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T3、T4、T5、T6、F7、02、CZ、C3、FZ、F4、FP2导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β(LF)节律波幅在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且在拔针后状态阶段较留针阶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β(HF)节律平均功率、β(HF)节律波幅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留针阶段、拔针后状态阶段情况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即①在β(HF)节律平均功率方面,P<0.05,除在FZ导联上显示β(HF)节律平均功率在拔针后状态阶段较之前二个状态阶段明显升高外,其余导联上均显示在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同时,除在T4导联上显示留针阶段较在针刺前静息状态、拔针后状态阶段增高,其余导联上均显示留针阶段较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降低,而高于拔针后状态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β(HF)节律波幅方面,在T3、T4、T5、T6、F8、F7、01、PZ、P3、FZ、FP2、FP1导联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β(HF)节律波幅在拔针后状态阶段均较针刺前静息状态阶段降低,同时,除在F8、T5导联上显示留针阶段较针刺前静息状态、拔针后状态阶段升高外,其他导联上均显示在拔针后状态阶段较留针阶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者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不能认为两组患者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有可比性。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疗效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疗效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因此认为两组患者患健侧肌均方根振幅(RMS)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临床疗效评估:靳三针疗法与普通针刺法均能提高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四肢感觉功能评分、Fugl-Meyer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降低检测日常生活功能残疾程度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评估神经损害程度的NIHSS量表评分,有效的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靳三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  (2)通过脑电信号检测,显示在实施靳三针针刺治疗后,α节律波幅升高、平均功率增高,同时伴有θ、δ节律波幅降低与平均功率的下降,表明靳三针针刺治疗可能有促进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提高,推动恢复大脑功能的作用。  (3)在予以针刺治疗后,表面肌电信号的观察指标患健侧RMS比值明显较治疗前升高,即患侧肌运动神经元较前有所恢复,且靳三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  (4)创新点:  (1)本研究为首次综合应用脑电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对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电生理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的基于临床电生理研究靳三针疗法的疗效机制打下基础。  (2)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评定几乎均为临床症状观察量表的评定,本研究为首次综合应用脑电信号及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旨在于从电生理机制的客观角度进一步细化及量化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程度和疗效评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