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北边疆地区农民合作社与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比较研究
【6h】

西北边疆地区农民合作社与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4技术路线图

1.5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6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与宗族

1.7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村庄宗族势力弱化与民主选举

第二章 我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村庄类型划分

2.1我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

2.2西北边疆地区村庄特点

2.3封闭型村庄与开放型村庄划分

第三章 农民合作社与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案例分析

3.1封闭型村庄与开放型村庄社会关系网络特征划分

3.2农民合作社与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案例分析

3.3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合作社与宗族村委会选举行动力的量化分析

4.1样本与数据

4.2农民合作社与宗族村委会选举行动力比较

第五章 农民合作社成员村委会选举行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模型建立

5.2农民合作社成员村委会选举行动力的回归分析

5.3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在乡村层面的民主实践,开启了村民个体以民主选举形式自主管理村庄事务的新时代,改变了乡村传统治理方式,村委会选举成为公共权力民主性的体现和个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化渠道,被视为评判村庄自治成果的衡量标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选举制度正面临着复杂变化。文章主要从三部分研究村域内传统宗族与新型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力量博弈,对村委会选举的竞选格局及村庄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  第一部分:第一章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和宗族的相关文献梳理,厘清当前农民合作社和宗族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揭示中国乡土社会正在经历着“半熟人社会”的深刻巨变,差序格局的旧伦理逐渐消亡,民主制度成为重建农村秩序的主要制度选择。鉴于中国村庄的复杂性,文章在第二章通过对西北边疆地区土地开发不充分,移民人口众多的特点分析,依据村庄边界和封闭与开放社会的理论基础,将村庄划分为开放型村庄和封闭型村庄。  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不同村庄类型内宗族和农民合作社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在定性分析中,文章从社会特征差异性入手,构建了一个由社区记忆和农业产业化两个维度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与村委会选举分析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封闭型村庄,宗族强,合作社弱,宗族势力在村委会选举中具有优势;而在开放型村庄,合作社强,宗族弱,农民合作社在选举中占据优势。定量分析中,文章依据10个县20个乡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村委会选举的过程性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测量村委会选举行动力的指标体系,比较了在不同类型村庄农民合作社与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行动力差异,进一步深化了开放型村庄农民合作社参与村委会选举行动力高于宗族,封闭型村庄宗族参与村委会选举行动力高于农民合作社的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文章在第五章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从个人组织特征、民主构建、利益相关性认知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开放型村庄影响合作社成员村委会选举行动力的内部因素。计量结果显示,合作社成员的入社年数、接受合作社服务、参与合作社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以及利益相关性认知均对社员的选举行动力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并利用社员组织身份的分组样本证实了结论的稳健性。  因此可以说,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有利于重构村庄民主新秩序,从深层挖掘推动基层民主发展进程的主干力量,改善村庄治理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