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省份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6h】

中国省份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外商直接投资(FDI)

1.2.2 绿色技术进步

1.2.3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

1.2.4 吸收能力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FDI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传统的FDI理论

2.1.2 内生增长理论

2.1.3 知识溢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研究

2.2.2 FDI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研究

2.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研究

2.2.4 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研究

2.3 简评

第3章 中国FDI的现状分析

3.1 概况

3.2 来源地情况

3.3 省际分布情况

3.4 投资方式

3.5 产业投向

3.6 小结

第4章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模型构建

4.1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传导机制分析

4.1.1 竞争效应

4.1.2 人员培调和流动效应

4.1.3 示范和模仿效应

4.1.4 产业关联效应

4.2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模型

4.2.1 传统的技术进步测度模型

4.2.2 考虑能源环境约束的绿色技术进步测度模型

4.3 吸收能力的内涵及测度指标

4.3.1 金融发展水平

4.3.2 外贸依存度

4.3.3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3.4 工业与服务业比值

4.3.5 人力资本水平

4.4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模型

4.4.1 面板门槛模型简介

4.4.2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面板门槛分析模型

第5章 中国省份FDI绿色技术溢出的经验分析

5.1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

5.1.1 变量和数据选取

5.1.2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

5.1.3 与未考虑能源环境约束时的比较分析

5.2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5.2.1 变量和数据选取

5.2.2 绿色技术溢出的经验分析

5.3 FDI绿色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分析

5.3.1 变量和数据选取

5.3.2 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既可通过自主创新得以实现,还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来获得,后者比前者更能节约时间。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FDI接收国,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与国家战略需求相一致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在综述FDI技术溢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应用了一个检验FDI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4个方面。(1)运用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对1997-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绿色技术进步测算分析。(2)结合国际R&D溢出LP模型,测算中国省份FDI所蕴含的国外R&D。(3)测算FDI蕴含的国外R&D对中国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并进行地区间比较。(4)以面板门槛模型为基础,检验中国省份金融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业与服务业比值、人力资本水平五个吸收能力因素对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并进行省际比较。  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下述4个方面。(1)1997-2013年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值均大于1,表明我国绿色技术进步明显,2008年之后我国开始改进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状况;不考虑能源环境因素以及没运用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来的技术进步是显著失真的。(2) FDI所含国外R&D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部地区FDI绿色技术溢出效应最显著。(3)五个吸收能力因素对FDI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均存在门槛特征,当且仅当吸收能力因素存在合理的门槛值区间时,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最明显。(4)为优化利用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我们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内研发与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从而更好吸收先进技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