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会理老棚湾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6h】

四川会理老棚湾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 论

1.2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经济简况

1.2.2 自然地理

1.2.4 经济地理

1.3.2 四川铜矿资源简况

1.3.3 成矿区带划分情况

1.4 同类型铜矿研究现状及特征

1.5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5.2 矿产勘探方面

1.7 论文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2 通安组(Pt1t)

2.2.3 晚三叠世白果湾组(T3b)

2.4 区域岩浆岩

2.4.4 岩脉

2.5.2 赋矿地质体及成矿时代

3 矿区地质

3.1.2 第四系(Q)

3.2.2 断层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3.5 围岩蚀变

3.6 地球物理特征

3.6.2 高精度磁测异常及推断解译

4 矿床地质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质量

4.2.1 矿石结构、构造

4.2.2 矿石矿物成份

4.3 矿体围岩与夹石

4.3.2 夹石

5找矿方向

5.1.3 矿床成因初步认识

5.2 找矿标志

5.3.2 物探异常区

5.3.4 找矿靶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四川会理老棚湾矿区铜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通安组中,属与沉积变质有关的铜矿床,矿床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同类铜矿在川滇交界地区广泛分布,资源量丰富,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在云南省称为“东川式”铜矿,在四川省内则被称为“黎溪式”铜矿。  本文在老棚湾铜矿勘查工作基础上,对老棚湾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矿床成因进行讨论,提出了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为区域同类型铜矿地质勘查和区域找矿提供参考。  矿区东部广泛出露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第二段、第三段石英白云大理岩、炭质板岩,炭质绢云千枚岩等含铜矿源层。本次研究的铜矿带就赋存于该地层中,并明显受地层、岩性控制特征。  多期次强烈的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使本区褶皱、断裂构造及基性、中基性岩发育,为区内铜矿物质的重新分配,叠加改造提供了热能。特别是次级断层及微型构造的发育,为本区铜矿液的运移、富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导矿空间。  区内铜矿体与围岩的产状基本一致,化学元素也基本相同,岩浆岩与矿体关系不大,根据铜矿产出特征和矿物组合,老棚湾铜矿属先沉积变质后受构造热液改造的铜矿床。  铜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通安组第二段(Pt1t22)中的大理岩中,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55-75°,受岩性控制明显,于走向及倾向上均存在分支、复合、收缩变大、尖灭再现特点。矿体厚度一般1-5米,最大13米,矿化较均匀,局部位置相对富集,围岩为灰黑色炭质板岩、炭质千枚岩及白云大理岩。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它形鳞片柱粒状结构、半自形-它形柱粒状结构及交代包含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次为条带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矿石矿物已黄铁矿、黄铜矿为主,斑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磁黄铁矿、钛铁矿、锐钛矿、赤铁矿、褐铁矿次之。  根据区域地质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矿区地质特征(含矿层位展布情况)、化探高强度异常及物探高精度磁测异常分布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及成果,圈出了找矿靶区即:物探工作圈定的“M1、M2、M3异常”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