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法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估
【6h】

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法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1.2.2国内文献综述

1.2.3文献综述评论

1.3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论文框架

1.4创新与不足

1.4.1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本文的不足

2.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框架

2.1系统性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2.1.1系统性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2.1.2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2.2系统性风险的成因理论

2.2.1金融的不稳定性

2.2.2风险的溢出性

2.2.3银行挤兑模型

2.2.4主体行为有限理论

2.3系统性风险测量方法

2.3.1或有权益分析法

2.3.2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现状及成因

3.1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状况分析

3.1.1资本充足状况

3.1.2资产质量状况

3.1.3盈利能力

3.1.4流动性状况

3.2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3.2.1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

3.2.2房地产行业因素的影响

3.2.3利率因素的影响

4.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或有权益法分析

4.1模型的建立和指标的构建

4.2数据的获取整理

4.3波动率GARCH(1,1)模型的估计

4.3.1平稳性检验

4.3.2 GARCH模型的建立

4.3.3 GARCH模型的估计

4.3.4波动率的预测

4.4上市商业银行风险违约距离的估计

4.4.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估计

4.4.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估计

4.4.3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估计

4.4.4总体性违约距离测度

4.5压力测试

4.5.1上市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指标的利率敏感性测试

4.5.2几家代表性上市商业银行风险指标的利率敏感性测试

4.6实证结果分析

4.6.1违约距离指标纵向分析

4.6.2违约距离指标横向分析

4.6.3违约距离指标趋势分析

4.6.4风险利率敏感度分析

4.6.5国内外对比分析

5.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5.1文章结论

5.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众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主体。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达到43.97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体系资产总规模的56%。而自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球陷入了空前的金融危机,也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中,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太高,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有限,同时,由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实体经济支持,目前为止,我国尚未爆发大规模系统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中介,是金融风险的终极承受者,因此,商业银行的整体系统性风险状况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相对而言,对具有更高系统性风险的大银行机构,有必要执行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在我国,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评估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独特性,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具有隐蔽性,要完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制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很难且不可取,因此,创新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的风险测度成为关键。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国外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已经发展出众多的方法,如网络模型法,共同风险模型法,困境关系矩阵法,违约强度模型法等,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模型的实用性和作者的实际能力,作者选取了或有权益分析法对中国银行业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进行测试,并通过ADD和PDD联合违约距离指标,估算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希望通过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提出一点改进建议,从而有利于更好的监测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对系统风险的预警提出一定指导。  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导论,在这一章主要简单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并且在本章中,作者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为全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自己开展研究提供指导。国外的研究综述,主要是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系统性风险的测算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国内研究综述是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测算,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是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中,首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然后介绍了系统性风险的成因理论,包括有金融的不稳定性,风险的溢出效应,不对称信息等。接下来介绍了系统性风险的不同测量方法,并提出了或有权益分析法。通过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出了或有权益分析法的优点。  第三章是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现状的分析。本章结合实际情况,对研究对象——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作出了一些定性的分析和判断,为后文进行或有权益分析法的实证研究作出铺垫。首先,本部分根据“骆驼理论”,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能力,流动性状况几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风险的定性分析,并指出中国现状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隐含因素。  第四章是对实证部分进行了分析。本部分试图基于前文风险测度的比较选择,用或有权益分析法的拓展模型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首先,对我国所有上市商业银行,利用Garch模型估计了波动率,然后通过或有权益理论,计算出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在此基础上,利用ADD、WDD、PDD三个指标,估计出了总体的系统性风险状况。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束语。文章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联合违约距离指标ADD-PDD反映出的违约概率,对中国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本文在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算中,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法计算系统的风险违约距离时,使用ADD-PDD联合指标计算出违约距离的上下界。通过对2007年一季度至2013年三季度中国上市银行情况的的测算看出,这种方法对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较为适用。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增大,表现在银行业DD值的下降。2009年前后,由于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对银行业的利好情况显著,因此,DD值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银行的坏账率和不良贷款率有所攀升,表现在DD值上,呈现出一定的下降。  2.在上市商业银行系统内部,对于不同类型上市银行,其风险特征不尽相同。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与其可能的联合违约概率指标呈现反相关关系。虽然说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上、业务范围上、分支机构地域分布上,都远胜于其他两种商业银行,其系统的重要性程度更高,但是其总体的风险控制更好。具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影响性大,但其风险违约概率较小;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系统重要性相对较低,但其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影响更小而其违约概率更大。三类上市银行的风险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所呈现出的特征,与三类上市银行的基础条件、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  3.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对利率变化有明显的敏感度,利率上调会导致违约距离下降、风险加大,反之则反。特别是净利息收入占利润比例越高的银行,利率敏感度越高。这一特点是由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所决定的。  4.与国外情况相比,中国的银行整体系统性风险较小,呈现出稳定的趋势。根据Gianni De Nicolò和Alexander Tieman(2008)对欧洲各国的银行的ADD值测算分析,中国银行业的违约距离值区间范围与国外值一致,其显示出,与国外相比中国银行业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最后,文章针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今后在做相关研究时,有可能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望使论文更加合理、完善,使研究的成果更具有可信性、可操作性。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是使用了拓展的或有权益权益分析法。过去的学者在进行或有权益分析法时,对整体系统违约距离的衡量,更多的是采用算术平均数ADD和加权平均数WDD,而本文引入了PDD(Portfolio Distance-to-Default)指标,即银行体系由银行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后,基于银行间资产的协方差矩阵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的组合违约距离。这样的模型,考虑了银行的规模因素和银行间风险的相互依赖性,同时可以结合ADD,建立多层次指标体系,确定联合违约概率下界。  至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模型的假设的缺陷。模型中,一般假设是资产的价值变动服从正态正态分布,但是实际情况中,资产可能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虽然国外文献证明,或有权益分析法能够较好的反应银行的风险违约情况,但是这个假设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有效性。  第二,模型在测度系统性风险时,是基于各个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而在实际发生危机的情况下,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溢出效应,从而短时间内造成风险的急剧上升,从而可能对风险造成低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