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群舒青铜器初步研究
【6h】

群舒青铜器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随着安徽地区青铜器资料的积累以及相关研究的逐步开展,特别是国家社科项目《皖南商周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对安徽境内江淮地区的铜器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于文献所载群舒故地的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青铜器,主要包括兽首鼎、甗形盉、矩形钮盖鼎、小口鼎等,研究者称为“群舒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安徽江淮中西部一带,这与文献当中记载的群舒集团的活动范围一致,另外,器物所具有的显著地方特色也有别于同时期周边的徐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可视为群舒文化遗物无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群舒青铜器进行初步整合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说明、研究现状、历年发现与材料公布情况三部分。
   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说明部分分为研究范围的选定、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相关问题说明三部分:首先,结合现有材料和历史文献等,将安徽江淮中西部地区出土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风格基本一致,以群舒为代表的偃姓方国的青铜器统称为“群舒青铜器”,并对群舒青铜文化的时空范畴作以明确,时间方面,群舒存在的年代上限早于目前所定群舒铜器的年代上限,文献记载的群舒灭亡时间也不完全与群舒族群的消失时间相对应;空间方面,首次将皖南沿江地区出土的具有群舒风格的铜器材料也纳入到本文研究范围之列。其次,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以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群舒青铜器的整合研究,初步建立起群舒青铜器的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廓清群舒青铜器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对青铜器所反映的安徽江淮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状况作以初步观察。最后,为行文规范,对一些问题及概念进行了简要说明。
   历年发现与材料公布情况部分。依据材料的来源,将其分为历年简报所载、《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所载、《皖南商周青铜器》所载和其它四部分,并以发现时间为顺序依次对材料进行了梳理。
   研究现状部分。以时间为序,将前人对群舒青铜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二、典型群舒青铜器的型式划分
   基于材料的丰富程度及器物本身的变化等,将各组器物的相互对应、连带关系建立在材料出土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鼎、甗形盉、匝、甗、罐五类典型的群舒青铜器进行了型式划分。
   三、年代与分期
   首先借助周边地区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器物及器群对群舒青铜器的年代进行了推定,而后根据器物的年代变化并结合器物形制与纹饰方面的特征,将群舒青铜器初步划分为两期:第一期约当于春秋早期,第二期约当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对各期特征进行了总结,从第一期到第二期群舒青铜器的自身特色逐渐形成。第一期受中原文化的一定影响,自身特色相对明显,第二期特殊器物组合形成,特色明显。
   四、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概况
   首先分析了群舒青铜器的文化因素构成,着重理清与中原地区周文化的相互关系,群舒铜器中的文化因素以本地文化因素为大宗,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本地文化因素,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文化特色。继而对群舒青铜器所反映的安徽江淮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概况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器物的形制和纹饰方面考察了群舒铜器与周边地区曾、黄、莒等国铜器的相互关系。
   五、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群舒青铜器的来源、群舒青铜器纹饰的随意性以及群舒青铜器形制的落后性及其仿古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认为群舒铜器当源于本地;观察发现多数群舒铜器的纹饰存在互不对称、布局凌乱等现象,显示了一定的随意性,部分群舒铜器的形制显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及仿古倾向;对比分析徐舒器物后认为,徐即是徐,舒即是舒,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六、结语
   总结概括全文,并对江淮青铜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