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
【6h】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高新区的定义及特征

(二)高新区竞争力的内涵

(三)高新区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四)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合肥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其与长三角高新区的比较

一、合肥高新区发展历程

二、合肥高新区发展现状

三、合肥高新区与长三角高新区的比较分析

(一)收入比较

(二)利税及效益比较

(三)科技创新比较

第三章 合肥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二)评价体系建立的着眼点

(三)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实证分析

(一)操作流程

(二)实证分析

(四)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表

展开▼

摘要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硅谷”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基地。然而,我国的国家高新区走过的历程仅仅二十余载,距离国外成熟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国内高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坐落在东部内陆省份安徽省会合肥的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安徽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但是,经历了二十余载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周边或其他地区来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国内的高新区对于政府政策的依耐性较强,并且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优势。因此,上述情况不难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同样基于产业集群效应而构建的高新区在国内发展会竞争力不足?早期基于政府优惠政策导致高新区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情况能否维持?竞争力优势背后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高新区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发展以后的道路?
  本文从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内涵角度出发,为了认清合肥高新区在长三角地区的位置,选取了上海为了认清合肥高新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选取上海、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泰州、昆山、江阴、杭州、宁波、绍兴等12个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比较对象,同时,还选取安徽省近年新增的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以对比查找合肥高新区的优势与不足。在对合肥市高新区近几年的综合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及与长三角地区高新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选取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构建包括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的3个一级指标,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数、工业增加值、总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技术收入、R&D人员数、R&D经费支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二级指标的合肥市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市高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高新区的竞争力给出评分,并根据所得评分对各个高新区的竞争力进行排名。
  本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合肥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稳定增长、软硬实力综合提升、但是产业结构亟需完善。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实证结果,在统计分析的14个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得分排名第二,仅仅落后与上海和南京,在安徽省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更是遥遥领先,一枝独秀。在资金方面,合肥高新区在长三角地区排名第二,显示出其较为强大的资金优势,这与安徽省与合肥市政府对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在规模和创新方面,合肥高新区与杭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的差距,还较为明显,这说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还是传统的资金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均不突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优化国区各项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