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图像历史与战争动员: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研究
【6h】

图像历史与战争动员: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晋察冀画报》文献综述

二、关于政治动员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抗战初期民族救亡中的图像传播概述

第一节 摄影救国:摄影观念的转向

第二节 战争之中的图像传播

一、国统区

二、根据地

第三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图像传播

一、摄影展

二、《晋察冀画报》的创刊

第二章 可视的叙事史——《晋察冀画报》中的图像分析

第一节 图像中的社会景观

一、画报中的战场

二、画报中的生活

三、男性的绝对主体地位

第二节 图像中的“主题”

一、战争

二、民主政治

三、国际援助

第三节 图像中的“公式”:画报中的典型形象建构

一、军人

二、女性及儿童

三、庄稼地与大生产

第四节 叙事中的“图像文本”:画报中的文字表达

一、画报中的“中英双语”报道

二、画报中的“图像文本”运用特征

第三章 图像之于社会变革——《晋察冀画报》的政治动员

第一节 强烈的情感渲染

一、悲悯的同情诉说——图像中的尸体和被摧毁的建筑

二、必胜的信心传递——图像中的胜利品和俘虏

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表达——图像中的“长城”

第二节 英雄神话的塑造

一、领袖肖像中的圣象崇拜

二、英雄主义的精神引领

第三节 政权合法性的传达

一、规章制度: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统治绩效:经济发展及文化和教育事业建设

第四章 图像之于传播——战争之中的摄影

第一节 图像背后的人

一、中国革命摄影家——沙飞

二、摄影“武器论”的提出

三、以画报社为中心的摄影团体

第二节 摆拍的隐喻

第三节 图像动员与社会呼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苏珊·桑塔格曾言:“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而具有纪实性质的战时摄影被认为比文字更加客观、公正。甚至有人预言,摄影图片会超过最详细的文字描述使短暂的战争场面永存于世。摄影,成为战场最真实的传播者。但是,摄影在战争之中的作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摄影绝不仅仅只是战争诚实的记录者,同时还是战争的宣传者。众所周知,宣传在战时是另一场战争,而摄影则成为这场战争的有力武器。摄影的主观性使其可以通过建构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形象,以改变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从而引导舆论。摄影,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者,同时它也是变革的推动者。而政权的掌控者最擅长使用符号、仪式、象征、隐喻等手段,凭借各种编码将自己的意识传播给民众,以操控民众情绪,引导舆论。图像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在政治动员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1942年,在中国抗日战场的大后方晋察冀边区,出版了一册以新闻图片为主的画报----《晋察冀画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从1942年到1948年,在这六年的时间中,《晋察冀画报》共创办了13期,并且先后传到了美国、英国、苏联等二十多个国家。该画报也被称之为山沟里绽放的民族“抗战鲜花”。田涌学者曾评价该刊刊载和保存了很多珍贵的作品,他们具有永久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国难当头的战争时期,画报宣传中共抗战,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抵抗日寇。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在抗战民族救亡这一特殊时期图像传播的状况。首先从摄影观念的转向入手,早期的中国摄影只是人们娱乐和赚钱的工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摄影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摄影成为民族救亡的武器,从追求艺术的表达转向为国家民族发声。在这一时期,国统区和根据地都组建了多个摄影协会和小组,创办了一系列画报、画册以揭露日军在中国的暴行。1942年7月7日,解放区也创办了第一份以军事新闻图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九期画报中所刊登的805张摄影图片。1942-1945年抗战期间,画报共出版九期,其中1945年12月份出版的九、十期为合刊。本章从图像中的社会景观、“主题”、“公式”以及图像文本四个方面剖析了画报中图像呈现的内容及其特征。第三章研究重点在于图像之于社会革命,主要分析了《晋察冀画报》边区政府如何以画报为载体,以摄影为武器进行行之有效的政治动员。图像的主观性使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唤起受众的情感,这一特征让图像动员成为可能。画报不仅诉说了悲悯的同情、必胜的信息、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也为大众缔造了不畏生死、保家卫国的英雄神话。同时,政权的合法性传达也是画报进行动员的有效手段。不论是边区规范的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让民众相信中共可以带领全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四章分析了摆拍的隐喻及画报动员的社会呼应。对于摄影而言,争议最多的就是其真实性、客观性,而摆拍一直被诟病为使图片失掉其真实性的罪魁祸首。图片不会说谎,但是具有主动性的摄影者却可能会说谎。但是在战争年代,物资缺乏、战局紧张,摆拍成为战地摄影记者必不可少的手段,一些摆拍的图片也成为经典之作为后世称道。这些图片尽力岁月的流逝,再度成为人们解读历史的论证。作为中共在边区创办的第一份画报,它不仅得到边区人们的喜爱,也得到全国乃至国外友人的称赞,在抗战宣传和战争动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画报社的成立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并创建了庞大了影像传播体系。

著录项

  • 作者

    张孜文;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新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蒋含平;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219.296;
  • 关键词

    新闻事业史; 抗日战争; 政治动员; 战时摄影;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7:16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