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新闻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新闻作品的考察
【6h】

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新闻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新闻作品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话语分析:深探作为“文体”的新闻特稿

(二)回归人本:聚焦发掘故事的“手艺人”

(三)实践之维:考察记者探索新闻特稿的作用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新闻特稿的研究

(二)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运用

(三)“作家”李海鹏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核心问题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样本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样本

第二章 故事的讲述:作为新闻结构方式的特稿

一、选题:立足人物命运以照应现实

二、结构:基于新闻图式的范畴

(一)归属分析:来源与时间

(二)概述分析:标题与导语

(三)情节分析:时序与事件

(四)背景分析:语境与历史

(五)评价分析:口头反应与结论

第三章 个体的言说:作为记者个性表现的特稿

一、被满足的倾诉表达

(一)隐藏“记者”以成就报道的画面感

(二)有节奏的话语满足报道的视听感

(三)戏剧性手法让故事更为生动

二、被抑制的言说欲望

(一)克制抽象和赤裸的表达

(二)遮蔽异于现有意识形态的话语

第四章 意义的共鸣:作为读者接受对象的特稿

一、修辞:劝服的艺术

(一)文学修饰以吸引注意

(二)多方式体现“真实”

二、措辞:隐含意义强化主题表达

三、主题:诠释语境下的复杂真实

第五章 结语——在“自由”与“尺度”间的中国特稿实践

一、李海鹏特稿的文体特征

(一)丰:题材背景的选择之丰

(二)美:新闻故事的讲述之美

(三)深:个体命运的折射之深

二、三种诉求间的互动与博弈

(一)职业诉求:媒体理念和新闻规范

(二)言说诉求:个体表达与文体意识

(三)社会诉求:读者共鸣与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新闻“特稿”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不断受到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中国的新闻特稿实践从中国青年报《冰点》的第一篇报道《北京最后的粪桶》,到南方周末的特稿版,都曾一度引领风骚,为中国新闻文体的创新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一些新闻“特稿”频频传出即将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似乎又为日益低迷的传统新闻业释放出新的活力信号。
  由于新闻“特稿”生产投入高、文章篇幅长、节奏慢,它可能无法成为新闻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但这一饱含“匠心”之情的新闻产品,应当值得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对“特稿”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而应聚焦作为一种文体的“特稿”,包括对特稿的话语体式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在曾经的特稿记者李海鹏看来,“特稿”的中国定义是由《南方周末》所下的,而《南方周末》的“特稿”立志承载传统新闻产品无法承载的意义。尽管特稿只能装在新闻的瓶中,但仍有众多新闻从业者试图在既有的框架下寻求新闻文体的创新。那么,以李海鹏为代表的中国新闻人探寻得到的新闻“特稿”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哪些因素作用于李海鹏新闻特稿的生产中?从文体的微观层面出发,关注新闻特稿的生产,是本文关注的核心点。
  研究以被誉为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李海鹏的新闻特稿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焦发掘故事的“手艺人”,集中在其特稿文本研究及其具体新闻实践研究两方面。作为特稿话语研究的文本为李海鹏的19篇特稿,这些文本皆为2003-2009年,其在《南方周末》公开发表且独立写作的特稿,后集结成《大地孤独闪光》一书;而作为其新闻实践研究的文本,则取自李海鹏的记者手记,主编寄语,个人微信号推文,专栏文章以及被采访的报道、访谈、从业经历等资料。在研究方法上,吸取文体学、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有益研究视角作为解剖新闻特稿实践之维的手术刀。
  第一部分审视作为新闻结构方式的特稿。对李海鹏特稿的呈现进行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故事的讲述方式,具体而言对报道的选题、概述、情节、背景及评价等对文本进行整体概况式分析。
  第二部分审视作为记者个性表现的特稿。研究发现特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记者对新闻故事再创造的想法,这通过隐藏记者、营造文章节奏和突出戏剧化来达到;而另一方面,报道又必须在编辑的把关下,抑制记者抽象赤裸的表达,遮蔽异于现有意识形态的话语。
  第三部分审视作为读者接受对象的特稿。从微观层面分析文本的修辞和措辞,从宏观层面对文本表达的主题意义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为了博得读者的注意力和信任感,促进读者的理解,李海鹏的特稿通过文学修饰吸引注意,但同时意识到降低修饰词的使用比例,多采用中立克制的词汇;通过大量数字的使用、精确的时间,增加他人之口所述言语等增强报道的真实性;通过措辞隐含的意义强化主题的表达等等。而帮助读者理解语境下的复杂真实,则是其特稿承载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三部分的研究,笔者从中窥探出李海鹏特稿之“美”、“丰”、“深”的文体特征,而其特稿探索则是在“自由”与“尺度”之间,建立在特稿的职业诉求、言说诉求及社会诉求的互动和博弈之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